側腦室三角區腦膜瘤因其位置深在,且周圍存在重要的神經血管結構,其手術入路一直存在爭論。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逐漸成熟,內鏡經通道(endoport)手術越來越多地被用于處理顱內深部的病變。本研究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外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應用內鏡經endoport經頂上小葉入路切除側腦室三角區腦膜瘤的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手術的方法、效果及并發癥防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齡30~74歲,平均年齡50.3歲;病程為2周~5個月。臨床表現頭痛者3例、肢體肌力下降2例、視野缺損3例,體檢時發現2例。術前均行頭部CT和MRI增強掃描檢查,病變位于左、右側各3例。見表1。
1.2手術方法
患者全麻成功后采用俯臥位,上身抬高30°,旋轉頭部,將手術側頂上小葉置于最高位,Mayfield頭架固定。導航(復旦數字醫療Excelim-04手術導航系統)注冊定位,導航模擬手術路徑為垂直地板。直切口7cm,切開皮膚和骨膜后,用銑刀制作直徑4cm骨瓣。導航再次確定手術路徑及皮層造瘺點。切開皮層造瘺,顯露腫瘤,置入直徑28mm長度7cm規格的endoport(View Site Brain Access System,VBAS,VycorMedical,Inc,BocaRaton,FL,USA),取出內芯,明確腫瘤后,固定endoport。
置入神經內鏡(0°鏡頭,直徑4mm,長18mm,KARLSTORZ,Germany)觀察腫瘤及其與周圍結構關系。沿腫瘤邊界分離,注意勿損傷腦室壁;若腫瘤較大,可先行瘤內減壓后再行腫瘤分塊切除。雙極電凝處理脈絡叢的腫瘤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完整切除腫瘤,并吸出流入腦室系統的血塊(圖1)。
術后充分止血,溫鹽水沖洗至腦脊液清亮。再次探查確認腦室有無腫瘤殘留和出血后,在神經內鏡直視下退出endoport,注意觀察手術通道有無出血,溫鹽水灌注腦室排除空氣;用生物蛋白膠封閉皮層造瘺口,逐層關顱。
2.結果
本組6例患者術后均未出現失語、癲癇等神經功能障礙。術后病理檢查顯示,5例患者為纖維型腦膜瘤,WHOⅠ級;1例患者為非典型腦膜瘤,WHOⅡ級,此患者術后行普通放射治療。3例巨大腦膜瘤患者術后視野缺損較術前加重。6例患者分別在術后3個月、6個月和1年隨訪行頭部MRI增強掃描復查,均顯示腫瘤全部切除,未見腫瘤復發。
病例1患者診斷為右側側腦室三角區腦膜瘤伴三角區、顳角局限性腦積水,術后1年出現頭痛、嘔吐,復查頭部MRI未見腫瘤復發,示右側腦室三角區和顳角局灶性梗阻性腦積水進展;行內鏡下右側側腦室造瘺術,術后癥狀明顯緩解;但術后1個月患者因腦積水復發放棄手術治療而死亡(圖2)。
其他患者門診或電話隨訪至2020年3月,均未出現癲癇、失語等神經功能障礙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