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5-17 15:41 原文鏈接: 再說結核那些事兒

    世界衛生組織于10月28日發布了《2015全球結核病報告》,好消息是現在全球結核病死亡率已經降至15年前的一半,此外中國結核病發病人數也從世界第二下降一位到了第三的位置;壞消息是去年結核病首次超過艾滋病,成為致死人數最多的單一傳染病。該報告稱,2014年全球有150萬人死于結核病。也就是說,從你點開這篇文章到現在這短短20秒里,世界上就有一個人因結核病而死亡。

    在不久前中國也發生了一件與結核病有關的事,那就是國家衛計委與蓋茨基金會簽署第二輪結核病防治合作項目的諒解備忘錄,明確在未來三年中,雙方將繼續加強在中國結核病防治領域的合作。今天,借著最近發生的這兩件事,想跟大家聊聊結核病的話題。

    結核病——熟悉的陌生人

    相信大家對結核病并不陌生,最常見的結核病是肺結核,過去常被稱為“肺癆”。我不太清楚現在中學的語文教材里還有沒有魯迅先生寫的《藥》這篇文章,記得當年我上中學時,這篇課文是需要背誦的,所以我至今還記得內容。文章里的華小栓就是得了肺癆,癥狀是“拼命咳嗽”和“滿頭大汗”。他的父親聽從了迷信說法,用人血饅頭給他治病,而故事自然是以悲劇結尾。

    《藥》中的華小栓因結核病死于青少年時期,這雖然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但這樣的故事卻屢屢在現實世界中發生。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結核病+名人”,會發現很多你所熟知的人物都是結核病患者,而且他們都是在風華正茂時被結核病奪去了生命。這些人包括魯迅、林徽因、瞿秋白、蕭紅、契訶夫、蕭邦、雪萊、約翰·哈佛……

    你可能會說,這些人都生活在上世紀甚至上上世紀,那時候的醫學還不夠發達,結核病可以算作不治之癥。如果他們生活在當下這個醫學昌明的年代,一定不會因為患結核病而英年早逝。事實上,你只說對了一半——現在結核病確實是可以被治愈的;但另一半的事實是,我們在結核病診斷和治療方面還面臨許多重大挑戰。這里僅舉其中一個例子:由于目前結核病治療過程一般較長(6-8個月),患者很難做到按時按量服藥,而這很容易使其轉成耐多藥結核病患者,并且進一步傳染給其他人。想想之前提到的那些“文藝青年”們,你覺得他們都能記得按時吃藥嗎?

    大家對結核病雖然不陌生,但如果讓你說出一個感染結核病的身邊人的名字,這或許會讓你想上很長一段時間。結核病是一種“窮人病”,就我國而言,80%的結核病患者分布在農村地區。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不太容易接觸到這種疾病,自然也不太能夠重視它。自2000年至今的這15年里,全球結核發病率以每年降低1.5%的速率緩慢下降。在這里用另一個傳染病防控的例子作對比:世衛組織成員國在1988年的世界衛生大會上發起了“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15年后,全球脊髓灰質炎的發病率降低了95%以上,年均降幅超過了6%。這樣的成功經驗為何不能被應用在結核病防控上呢?

    結核病防控需要更先進的預防和診療工具

    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之所以能迅速取得如此大的進展,除了各國政府的承諾和通力配合之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是人們擁有預防這種疾病的工具——疫苗,也就是我們小時候都吃過的“糖丸”。然而,目前使用的結核病疫苗僅對新生兒和兒童具有非常有限的保護,而對成人肺結核沒有任何預防作用。加上先前提到的服藥療程長,以及傳統診斷方法既費時又缺乏準確度,與結核病相關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工具都亟需獲得技術上的突破。

    結核病防控一直是蓋茨基金會全球健康領域的重點項目,我們投資結核病防控新工具的研發,并且積極倡導為抗擊結核病籌措資金。由于疫苗是降低結核病發病率最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探索創新方法,加快新型疫苗開發的進度。例如,我們向Aeras全球結核疫苗基金會提供贈款,促進新疫苗的研發。

    根據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每年約有5萬名新發耐多藥結核病患者,使中國耐多藥結核病負擔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印度。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療非常昂貴,每例患者每療程需近4萬元人民幣(中國2013年人均GDP為4.22萬元)。因此,除了資助結核疫苗研發之外,蓋茨基金會還投資研發療程更短、更簡便的療法和更快速、更準確的診斷工具——這能讓患者得到及時和方便的診斷和治療,避免產生耐藥菌株,以及將結核病傳染給他人。例如,我們資助杭州優思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支持新型低成本結核病診斷工具的研發、生產、審批和交付。

    成為消滅結核病戰略的參與者

    去年底,世衛組織頒布了作為2015年后結核病戰略的新版指南(The End TB Strategy),提出了降低結核病發病率2025年目標和2035年目標。

    圖釋:到2025年,達到結核病發病率年均降速10%的目標。為此我們需要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結核病防控工具,并保證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和社會保障;到2035年,達到結核病發病率年均降速17%的目標。為此我們需要確保新型工具能夠從研發生產線下線并得到應用,這些工具包括更好的診斷設備;更加安全、簡便和快捷的治療方法、;對潛伏期結核感染的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手段;以及有效的暴露前和暴露后疫苗產品。

    作為普通人,我們能為世界消滅結核病做些什么?我認為,你可以幫助做好以下三件事:

    1.提升對結核病的意識:結核病就在我們身邊,需要得到你我的關注和重視。你可以利用你的社交媒體帳號轉發一些與結核病相關的內容,例如分享這篇文章在你的朋友圈。

    2.積極預防結核病:如果你咳嗽、咳痰超過兩周,需及時到定點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檢查。此外,你需要注意開窗通風和消毒,并且堅持鍛煉身體,提高自身抵抗力。

    3.謹慎使用抗生素:耐多藥結核病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抗生素的濫用。中國抗生素濫用問題非常嚴重:根據2007年的一項研究,中國每年人均抗生素使用量約為138克,是美國相同指標的10倍。謹慎使用抗生素意味著:不要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購買和使用抗生素。


    其他網友還關注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