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安天下,種為糧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如何保護好種質資源,培育出好種子?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走進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一探究竟。
4月19日下午,北京,在零下18攝氏度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新庫中,機械臂正在做整箱種子入庫測試。冷庫內,密密麻麻的藍色種子箱布滿貨架,架子高10米,長37米,這里即將成為種子的王國。
1978年,我國建設了第一座低溫種質庫,后改建為糧食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1986年建成2號庫,設計容量40萬份,安全運行3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但保存容量已不足,現代化水平較低。
穿上厚厚的軍大衣,記者走進了2號庫。冷庫里滿滿當當,有的房間只能側身通過。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入庫管理人員黃雪琦指著冷庫里的一間屋子說:“之前‘水稻癌癥’黑條矮縮病危害嚴重,萬建民院士團隊就是從這里2.3萬份水稻資源中篩選出7份抗病種質,創制出抗病新品系,從根本上解決了難題。”27歲的黃雪琦來這里工作已經5年,聽過幾十年來發生的各種故事——一代又一代種質資源學者艱辛探索,在源頭守護著國家糧食的安全。
“這是個老庫,連軍大衣都有年頭了。”走出冷庫,黃雪琦感慨。隨著新庫的建成,這些軍大衣也即將“退休”。
2021年9月,新的國家作物種質庫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新庫容量為150萬份,保存方式從先前的低溫保存,拓展到超低溫保存、試管苗保存和DNA保存,實現了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方式的全覆蓋。同時,新庫還配備了立體庫自動存取系統,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成為目前世界上單體最大、最先進的國家級種質庫。
“作物種質資源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的戰略性資源,具有基礎性、公益性、長期性和丟失后不可再生性的特點。建設現代化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對提高我國種質資源保存的數量和質量,并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具有重要意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與信息化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辛霞研究員說。
2025年4月28日,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代表頒發榮譽證書。我院陳學東(華......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25年6月政府采購意向-OrbitrapAstral質譜儀詳細情況OrbitrapAstral質譜儀項目所在采購意向: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25年6月政府采購......
政府采購意向公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25年6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
3月20日至22日,“科技引領振興·院士智匯遼寧”東北等地區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度學習交流活動在遼寧沈陽舉辦。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吳朝暉,遼寧省委常委、副省長張立林出席活動并講話。54位中國科學院......
3月17日至19日,華南地區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度學習交流活動在深圳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吳朝暉,深圳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代金濤和3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出席了此次活動。活動由深圳中國科學院院士......
據溫州肯恩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3月14日上午,溫州肯恩大學召開2025年春季學期全體行政員工大會。校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北鉸主持會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剛部署2025年學校重點工作。校領導班子全......
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喬紅院士在央視新聞節目中表示,我國機器人技術已經得到飛躍式的發展,和國際的先進水平距離顯著減少,近三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載量達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我......
斯坦福大學納米材料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崔屹教授的研究成果全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根據scholarGPS的統計,崔屹教授的論文《ImprovingcyclabilityofLimetalbatte......
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杰出學者王中林院士,在過去五年中被公認為該領域的頭號學者。根據近日scholarGPS發布的榜單,王中林院士在材料與工程學科等多學科下的排名,近五年榜單終生榜單里均名列前茅。排名類......
2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終身名譽校長姚穆同志于2025年2月19日8時22分在陜西西安因病逝世,享年95歲。訃告原文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