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是農歷冬至,揚州人也叫“大冬”,民間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的習俗。22日上午,揚州市一位76歲老漢因“應節”吃湯圓卻丟掉了性命。專家提醒市民群眾,對于特定人群,食用“應節”食物,更應人性化。
22日上午,揚州友好醫院邵伯醫院接到患者家人求助,稱76歲的孫老漢躺在家里一動不動。醫護人員立即趕到患者家中。在駛向醫院的路上,發現老人心跳和呼吸停止,隨即進行心肺復蘇急救,但沒有明顯反應。趕到醫院后,麻醉科醫師檢查老人呼吸道時,發現口腔有2個整的和半個湯圓堵在氣管口。后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40多分鐘,最終還是無力回天。
揚州友好醫院邵伯醫院副院長、麻醉科副主任醫師毛正新告訴記者,吃湯圓的“應節”行為本身沒問題,問題出在特定人群食用湯圓這樣不太好吞咽的食物上。“像這個孫老漢,已經76歲,還有基礎病,生理反應能力比較差,吃湯圓這樣不太好吞咽的食物,特別容易堵塞氣管。還有就是小孩,神經系統發育還沒有成熟,也容易堵塞。”毛正新說,老人和小孩食用類似食物時,最好有人陪護。一旦出現問題,第一時間發現,解決問題希望很大,最簡單的方法,用手摳出來就行。而一旦缺氧時間超過5分鐘,就很難搶救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