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檢查中的PT,FIB,APTT,TT各有什么意義?
1、PT測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統較理想和常用的篩選試驗。
也可作為外源性途徑及共同途徑凝血因子的定量試驗,同時,也可用于口服抗凝劑治療的監控。
PT延長: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癥,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DIC,原發性纖溶癥,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劑、肝素和FDP等。
PT縮短: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藥,高凝狀態,血栓疾病等。
2、APTT用于體外人血漿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測定。
APTT測定是內源性凝血系統較敏感和常用的篩選試驗,也可作為內源性途徑凝血因子的定量試驗, 可檢測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漿凝血因子,特別是用于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釋放酶的測定。同時,APTT測定可用于肝素治療監控。
APTT延長:見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減低,纖維蛋白原缺乏癥,纖溶活力增強,抗凝物質存在(如血內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劑),是監控肝素治療的重要指標。
APTT縮短:見于高凝狀態,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穩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和腎病綜合癥等。
3、FIB用于體外人血漿中纖維蛋白原(FIB)含量的測定。
FIB含量增高:見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傳染病,急性腎炎尿毒癥,骨髓瘤,休克,外科術后及輕度肝炎等。
FIB減低:見于DIC,原發性纖溶癥,重癥肝炎,肝硬化等。
4、TT用于體外人血漿中凝血酶時間(TT)測定。
該實驗系檢查受試者血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能力的過篩試驗。 TT延長:見于肝素增多或類肝素物質存在,SLE,腎病,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病(纖維蛋白原機能不良血癥), FDP增多,異常球蛋白血癥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