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將會怎樣?為什么我們不能更早地發現重癥癌癥?為什么我們要在疾病后期花費那么多時間和金錢?“我們應該對病人更好一些!”作為美國分子影像學的權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分子影像中心與核醫學科主任Sanjiv Sam Gambhir教授在他的演講開頭提出了幾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杭州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上,斯坦福大學教授Gambhir的演講描述了分子影像學在未來醫學中的重要作用,令與會者備感鼓舞。圍繞著他提出的話題,來自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核醫學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對疾病,尤其是癌癥等絕癥的早期干預,一直是近年來醫學界和科學界的熱門話題。然而,對于多種癌癥早期干預的實現,還從沒有在Gambhir教授這里如此清晰過。Gambhir認為,分子影像學在未來醫學中將發揮如下作用:發現(Identity)疾病的存在,可以通過血液檢查發現人體中的腫瘤標記物,從而發現疾病的可能性;把病人群體識別(Isolate)出來,用分子影像學技術發現病灶的位置;進行早期干預(Intervene),用治療手段干涉疾病的進程。
“我們要發現那些致命的癌癥,而不是所有的。”Gambhir在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說,他的團隊正在關注卵巢癌、大腸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的分子影像學的早期干預。早期干預的手段,一般是先進行血液檢查,發現血液中是否有腫瘤標記物;接著通過分子影像技術確認病灶位置和大小;然后采取干預措施。Gambhir指出,通過PET/CT檢查可以確定直徑最小2毫米的病灶,這時候如果進行早期干預,治愈率將高達95%。
然而,在分子影像技術能確認病灶存在前,關鍵問題是如何發現那些可能存在微小病灶的群體。“早期干預,要早到什么時候?”Gambhir說,要發現早期癌癥,就要關注少數細胞。當病灶尺寸為1立方厘米時,已經包含了5億~30億個癌細胞,對于早期干預來說,這已經太晚了;1立方毫米的病灶中包含5萬~30萬個癌細胞,而1立方微米的病灶中僅含500~3000個癌細胞。后兩種情況才是早期干預應該關注的。但要發現這么小的病灶是非常困難的。
令人興奮的是,Gambhir在報告中介紹,他們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法。Gambhir向與會者展示了一個小小的芯片,他稱之為蛋白檢測芯片。這是一個靈敏度非常高的芯片,能對血液中含量極少的腫瘤標記物產生反應,其靈敏度越高,發現微小病灶的可能性才會更高。
基于此,Gambhir認為,到2020年時,斯坦福大學將可能具備發現直徑2毫米的腫瘤病灶的能力,也就是說可能將某些癌癥的治愈率提高到90%以上。Gambhir告訴記者,今后他的團隊還會關注乳腺癌、胃腸道癌、口腔癌等癌癥的早期干預。“將來這一整套技術將可能運用到各種疾病中,不僅僅是癌癥,如神經性退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如果能發現早期微小的病灶,我們就能讓病人過得更好。”Gambhir說。
Gambhir告訴記者,現在他們的主要研究方式是診、療結合的。盡管目前在早期治療的第三步——干涉階段,他們的研究還不多,但今后他們肯定會關注這個領域。
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助理教授田梅,目前組織著一個30多人的團隊從事轉化醫學的研究。由于在醫學院中作研究,既接觸病人,也要搞基礎研究,她是醫生科學家,她告訴記者,轉化型分子影像學是從事兼顧臨床和研究的醫生科學家的新機遇。
轉化型醫學試圖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系轉化型醫學還有更廣泛的意義,即從患者出發開發和應用新的技術,強調的是患者的早期檢查和疾病的早期評估。田梅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說,從細胞水平到小動物,再到大動物乃至人體,同樣的基礎研究會產生差別巨大的結果,因此必須進行轉化研究,實現從基礎到臨床的轉化。例如研究藥物的分子靶點,首先可以在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上進行對比研究;然后可以在小動物和大動物身上作相應研究。小動物的研究目前比較常用,但大動物的研究者就少了,因為大動物和小動物的器官/身體體重比差別很大;另一方面,小動物的表型、基因型個體差異小,而大動物則做不到這一點,個體差異大,所以無法直接沿用小動物實驗的數據。而到臨床研究階段,從動物到人,差別就更加大,實驗就更加困難。
“所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監督下的藥物研發從開發到臨床應用,往往要經歷15年以上的時間。”田梅說,也許同時有1000種藥在作研究,但最后用到人身上的只有一種。因為人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也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田梅告訴記者,過去,藥物研發主要是化學家或生物學家在從事,他們對臨床醫學并不了解,現在轉化醫學試圖打破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之間的隔閡,但這需要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化學家、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合作。
“轉化分子影像學是作臨床研究的最重要的前提。之前的藥物研發往往失敗的原因就是忽視了這一點。”在田梅的團隊中,包括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等,他們或是教授、副教授,或是非常有經驗的臨床醫生。“我們從臨床醫生的角度建立起了一個轉化醫學的大動物研究中心。”田梅希望,最終能建立起一個好的系統的轉化研究平臺。
承辦此次論壇的浙江大學醫學PET中心的主任張宏教授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說,個體化醫療已經逐步在國內興起,目前主要針對癌癥放化療階段。在確認療效階段,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分子影像技術。通過分子影像技術,能評價治療方案,并調整和制定后續治療方案。此外,判斷病人能否實行個體化治療,也需要倚仗分子影像技術。
Gambhir告訴記者,在美國,個體化治療已經開始運用,例如針對女性的乳腺癌治療等,現在已經有很多病例結合分子影像技術進行個體化治療。但在其他疾病中,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并不廣泛,而是開始逐漸嘗試。
張宏也提到,目前國內能實行個體化治療的病例不多,但他對國內個體化治療的普及很有信心。但國內現有的個體化治療多采用國外藥品,基本沒有國內藥品,在這方面還需要努力。而且分子影像制劑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即很少有國內廠家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分子影像制劑。
據10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設計出了可檢測活生物體中腫瘤DNA存在的細菌。這種細菌作為生物傳感器,可部署在腸道內,檢測結直腸腫瘤釋放的DNA。實驗中,它檢測到了小鼠結腸中的......
據10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設計出了可檢測活生物體中腫瘤DNA存在的細菌。這種細菌作為生物傳感器,可部署在腸道內,檢測結直腸腫瘤釋放的DNA。實驗中,它檢測到了小鼠結腸中的......
根據《自然·醫學》雜志7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使識別一些神秘癌癥的原發灶位置變得更容易。研究人員利用近3萬名22種已知癌癥的患者數據來訓練......
盡管非整倍體(此處定義為整個染色體或整個染色體臂DNA的失衡)存在于約90%的腫瘤中,并且是癌癥中首次提出的體細胞改變,但其普遍發生的原因及其在驅動癌癥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非整倍體的普遍發生......
俄羅斯專家開發出一款軟件,能通過非特異癥狀早期識別癌癥。該項目以持續機器學習方法為基礎,面向內科醫生、助理醫師、全科醫生及衛生工作者和科研人員。開發人員認為,該軟件可提高癌癥早期診斷率,從而提高療效。......
代謝生物標志物有望解碼胃癌(GC)的表型,并為胃癌診斷和預后提供高性能血液檢測。2023年7月17日,浙江省腫瘤醫院程向東、袁莉和上海交通大學錢昆共同通訊在Gut(IF=25)在線發表了題為“Effi......
“(泛癌種)早篩面向健康人群,需要很大量的數據才能夠做好,它只能顯示你有沒有患癌癥,但不能顯示具體是哪種癌癥。它肯定有需求,但是成本要低,然而新技術往往都很貴。假陽性率要少,否則會給患者帶來無端的壓力......
日前,英國生物技術公司CellCentric宣布FDA已授予其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藥物孤兒藥資格。今日,該公司表示獲得輝瑞投資2500萬美元,繼續支持該藥物的臨床研究。此外,輝瑞的腫瘤生物學副總裁Astr......
《自然》雜志最近發表的兩項動物模型和一些人類數據研究,揭示了Y染色體在癌癥結局的性別差異中起的作用,其中雄性常比雌性受到更大的不利影響。這些發現或能引導開發療法,降低與性別相關的癌癥風險。已知性別影響......
《自然》雜志最近發表的兩項動物模型和一些人類數據研究,揭示了Y染色體在癌癥結局的性別差異中起的作用,其中雄性常比雌性受到更大的不利影響。這些發現或能引導開發療法,降低與性別相關的癌癥風險。已知性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