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5-23 10:59 原文鏈接: 分布式供能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低碳排放不是夢

     太陽能熱發電實驗臺

    近年來,分布式供能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組織承擔了國家分布式能源“973”項目,在能的綜合梯級利用理論、微小型動力、余熱利用和系統集成方法及驗證方面取得諸多成果,驗收成績在能源領域同期項目中名列前茅。

    針對槽式太陽能集熱技術年均集熱效率低,管路復雜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提出了廣角跟蹤拋物槽式集熱技術。

    在實驗室主任金紅光院士的帶領下,實驗室團隊正為實現能源的低碳排放而努力。

    推進分布式供能

    分布式供能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副主任郝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城市里的電廠采用集中發電模式,再將電傳輸給每家每戶,然而這種傳統的發電模式在傳輸過程中電量的損失不可避免。”

    實驗室主攻的分布式供能系統可以有效解決能源的浪費,因為它位于或臨近用戶,可以滿足用戶多種能量(冷、熱、電等)需求。另外,分布式供能系統就地取材,比如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來發電。

    “這類可再生能源不僅分布廣泛,還能夠通過分布式供能系統實現高效利用。”郝勇說。分布式供能系統從能量供應角度,重點強調系統集成能量配置的聯產功能;從用戶需求角度,重點強調負荷牽引式能量供應的聯供功能。

    實驗室研究員楊金福指出,基于能量等值互補與交換原理的供需銜接式供能系統,具有系統功能集成的靈活、可靠與經濟、環保性,實現滿足用戶多種能量變化的需求牽引,進行供需“無縫”銜接的系統集成技術,并向規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分布式供能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組織承擔了國家分布式能源“973”項目,在能的綜合梯級利用理論、微小型動力、余熱利用和系統集成方法及驗證方面取得諸多成果,驗收成績在能源領域同期項目中名列前茅。

    多能源互補發電

    當前,可再生能源憑借取之不盡和清潔環保等優勢,正在成為世界能源舞臺上的主角,并將逐漸取代化石燃料。

    郝勇表示,將太陽能與成熟的常規發電技術整合,進行多能源互補發電,不僅可降低開發利用太陽能的技術和經濟風險,有效解決太陽能利用不穩定和蓄熱技術不成熟等技術瓶頸問題,還能實現高效、低成本地利用太陽能。

    在中低溫太陽能熱化學互補發電技術方面,分布式供能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原創性提出并研制了15kW槽式太陽能驅動甲醇裂解合成氣的內燃機發電裝置,成功實現了300℃太陽能燃料發電,太陽能年均凈發電效率達到25%,標志著太陽能熱化學發電實驗樣機研制的重大突破,為該技術向產業化邁進提供了堅實基礎。

    實驗室還原創性提出部分旋轉的槽式聚光集熱新方法,研發了變輻照主動調控聚光集熱場技術,開展我國首座10MW光煤互補示范電站關鍵技術的研究。實驗室不僅研制了百kW級太陽能熱化學發電樣機,還在鄭州富士康能源站建立槽式太陽能熱化學發電示范裝置。

    太陽能與火電機組互補發電可使中低溫太陽能熱發電規模發展到單臺容量幾萬千瓦,與一座太陽能單獨發電電站規模相當,因此具有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的潛力。

    低能耗捕集CO2

    燃煤電站的CO2減排是煤炭清潔、低碳、高效利用的重要課題之一。傳統的燃煤電站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鏈式方式,即從煤燃燒后的尾氣中捕集CO2。采用傳統燃燒后捕集90%的CO2,會使電廠發電效率下降10~15個百分點,發電成本上升70%~110%。

    針對傳統燃煤電站CO2捕集能耗和成本高的缺陷,分布式供能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以燃料轉化過程的做功能力利用與CO2生成、遷移之間的關聯關系為突破口,提出了“燃料轉化過程化學能梯級利用與CO2捕集一體化”的思路,即在減小燃料轉化過程的不可逆損失的同時,實現CO2的定向富集,從而減小CO2分離能耗,在CO2形成的源頭實現低能耗的CO2捕集。

    相關文章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方案(2023—2025年)

    各有關單位:《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方案(2023—2025年)》已經北京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23年6月7日北京市......

    科技部發布4個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今日,國科管系統發布關于“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氫能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4個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請登錄系統,在“公開公示-指南征求意見”菜......

    恒壓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海上可再生能源發電尤其是風電已進入規模化發展時期。為了提高供能穩定性,海上儲能需求急劇增加,因此亟需發展經濟、適用、可靠的海上儲能技術。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儲能研發中心研發了水下恒壓壓縮空氣儲能......

    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超30%

    據報道,全球能源智庫Ember最新報告稱,得益于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快速增長,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全球總發電量的30%,創歷史新高。該報告指出,綠色電力占全球總發電量的比例從2022年的......

    生物質綠氫及氫基燃料/液體制備技術項目啟動

    近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技術”重點專項“生物質綠氫及氫基燃料/液體制備技術”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廣州召開。中國科學院重大任務局材料能源處處長何京東以線上方式出席會議。武漢大學......

    中國石油第一個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制氫裝置投產

    近日,中國石油第一個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制氫裝置在玉門油田投產,所制氫氣純度達99.99%,通過輸氫管道、管式槽車等送至中國石油玉門油田煉化總廠等企業,實現從生產到利用的全流程貫通。由此,玉門油田......

    研究認為我國應提高可再生能源規劃和建設標準

    3月22日,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宋永永副教授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關于中國可再生能源對生態系統影響的Letter文章,提出中國應提高可再生能源規劃和建設標準。這是該團隊繼2023年2月之......

    替代性蛋白質或為碳減排開辟新天地

    荷蘭科學家研究認為,到2050年,用替代性蛋白質取代50%的動物產品,可以騰出足夠的農業用地生產可再生能源(其能量相當于今天的燃煤發電),同時從大氣中去除大量二氧化碳。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環境科學期刊《......

    Nature|二氧化碳去除技術不是當前的氣候解決方案

    主要內容二氧化碳去除技術(CarbonDioxideRemoval,CDR)將“凈”變為“凈零排放”。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所有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2℃......

    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將迎來快速增長期

    近日,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年度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比2022年增長50%,裝機容量增長速度比過去30年的任何時候都要快。報告預測,未來5年全球可再生能......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