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Bragg & W.L.Bragg (英) 物理獎 1915——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
F.W.Aston (英) 化學獎 1922——研究成功第一臺質譜儀,并用它準確測定了一些原子核分子的質量,發現了大量核素。
F.Pregl (奧地利) 化學獎 1923——發明了有機化合物微量分析技術,并用這一技術對碳、氫、氮、硫進行了測定,推動了天然有機物的研究。
R.Zsigniondy (奧地利) 化學獎 1925——發明了超顯微鏡,并利用它對膠體進行較全面的研究,膠體研究成績顯著。
T.Svedberg (瑞典) 化學獎 1926——研制成功了第一臺超離心機,用它準確測定了復雜的蛋白質分子量,并用于膠體化學的研究。
C.V.Raman(印度)物理學獎 1930——在研究光的散射過程中發現拉曼效應。
G.C. de Hevesy (匈牙利) 化學獎 1943——第一個使用發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化學和物理變化的過程。
A.W.K.Tiselius (瑞典) 化學獎 1948——發明了電泳分離法,成功地分離了化學結構相似的蛋白質,還研究了吸附層析法。
F.Bloch & E.M.Purcell (美) 物理獎 1952——建立核子感應理論,發明核磁的測定方法。
A.J.P.Martin & R.L.M.Syngc (英) 化學獎 1952——發明了分配層析分析技術,即分配色譜法和紙色譜法。
J.Hegrovsky (捷) 化學獎 1959——設計了第一臺極譜分析儀,創立了極譜學,開創了極譜定性與定量分析法。
W.F.Libby (美) 化學獎 1960——發明了發射性14C年代測定技術,為考古、人類學、地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O.Hassel(挪威) & D.H.R.Barton (英) 化學獎 1969——應用X射線和電子衍射技術測定簡單有機化合物的分子三維結構,提出和闡明了構象分析的原理,建立了構象分析的法則,使之成為化學研究中一個重要手段,推動立體化學和有機合成的發展。
G.Herzberg (加) 化學獎 1971——應用閃光光解法,在研究分子結構和復雜自由基領域取得卓越成就。
R.Yalow (美) 生理醫學獎 1977——將同位素標記應用于醫學,開創放射免疫分析法。
K.M.Siegbahn (瑞典) 物理獎 1981——發展高分辨率電子光譜學并應用于化學分析。
A.Klug (英) 化學獎 1982——將X射線衍射技術應用到電子顯微鏡中,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做出開創性貢獻。
H.A.Hauptman & J.Karle(美) 化學獎 1985——合作改進了晶體學X射線衍射研究方法,運用廣博的數學和計算機知識解決了直接法分析晶體結構的問題,極大地推進了晶體研究,特別是對生物大分子的研究。
R.R.Ernest (瑞士) 化學獎 1991——研制出高分辨核磁共振分光法,成為有機物鑒定和結構測定的重要手段。
A.Zewail(美籍埃及人) 化學獎 1999——利用激光閃爍研究化學反應。
Kurt Wiithrich (瑞士) &John Fenn(美)&Koichi Tanaka (日) 化學獎 2002——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以及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技術。
2024年12月6日至7日,由北京藥學會主辦,北京藥學會臨床研究與轉化專委會承辦,中日友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中關村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精準檢驗工作委員會、北京醫學獎......
10月10日,2024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越野車技術分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暨特種車輛大會在長沙舉行。大會已舉辦16屆,本屆以“匯智、融通、協創、勇拓”為主題,設置高峰論壇、展覽展示、論文證書頒發等環節。大會......
人工智能正迅速走向超人智力階段。嘗試過OpenAI-o1的就知道它確實達到了博士水平 ---用復雜的物理數學問題檢測發現,它不僅是掌握了相關知識,還能夠探索式思考。復雜的數學計算對AI來說,......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分許,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DavidBaker獲獎,以表彰其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則共同授予英國科學家DemisHassabis和JohnM......
關于征集“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建議的通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芯片前沿技術科學基礎”2025年度項目指南建議征集已通過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鄭科、郭雪江和副教授林明焰與中南大學教授、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副院長譚躍球等課題組合作,系統鑒定了哺乳動物生精細胞RNA結合蛋白、RNA結合結構域和非結構域元件,構建其男性不育相......
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尤其是CRISPR/Cas9系統的出現,為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這項技術改變了人類對基因的認知,重新定義了自然選擇與人工干預間的界限。老百姓眼中,基因編輯可能也是類似于“......
9月26日至27日,國家能源水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024年數智水電技術交流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論壇以“數智水電,賦能發展”為主題,圍繞數智水電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進行研討,包括5場主旨報......
9月27日,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湖南省人民政府、軍事科學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第二屆國防科技高地論壇主論壇在長沙舉行。論壇現場。王昊昊攝論壇由國防科技大學牽頭發起......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主持召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C類)《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建議研討會。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