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 劉忠范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做實驗。
北緯39.99度、東經116.31度,這是北京大學納米化學研究中心的地理坐標,是200多名納米化學人科研生涯的起點,是它的創始人、“萬人計劃”入選者劉忠范回國20年來事業的中心點。
眼前的劉忠范被各種中、英、日的學術書刊以及化學模型包圍著,他爽朗、健談,看不出年齡。他的頭銜包括: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
“研究的樂趣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果本身,因為過程當中隱藏著新的發現、新的發明和新的目標,這也是科學家們樂此不疲之奧秘。”這段話寫在一張幾近破損又被塑封起來的紙上,擺在劉忠范辦公室書架顯眼的地方。這是他剛回國時寫下的一段勉勵自己的話,也是他一直以來崇尚的科學信念。
1993年,劉忠范帶著他在日本留學時的導師井口洋夫和藤島昭饋贈的厚禮——六十余箱儀器設備和實驗用品,來北京大學報到。這些設備隨“向陽紅號”科學考察船運回國內。他還帶來了他用原國家教委給予的50萬人民幣的最高啟動經費買來的儀器設備,據說這一經費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在“一個實驗室難得能有一兩臺先進設備”的上世紀90年代,這些裝滿整整一卡車的儀器設備被運送到納米化學研究中心的前身——光電智能材料實驗室,在這里,劉忠范帶領他的團隊一干就是二十年。
“如果說前十年我們是在‘打開窗子看世界’,后十年就是在‘追趕世界’。每一步的飛躍都印證了納米化學人的希望。”他說,“我們趕上了好時候,國家這些年對科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我們的科研水平也起步騰飛。”
作為國內首個納米領域的跨學科實驗室,他們主持的項目從“攀登B”到“973”,科研興趣從自組裝到sp2碳材料的可控生長,從發表高水平文章到對科學的貢獻和杰出人才的培養……“如今,我們在國際同領域中也是叫得上號的。”劉忠范自豪地說。
每一位與劉忠范接觸過的學生都被他的科學態度深深感染:“劉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每個人都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干自己喜歡的事,重過程、輕結果。”如今已是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與制藥學院教授的劉善堂說。
“我們現在的科研評價體制過于看重結果,卻往往讓人忽略過程本身,而很多科學發現與發明正是在科研過程中收獲的‘意外’。”
在實驗室里,如果他看到學生在邊做實驗邊玩手機,便會走上去對他說:“你看上去不像是一個科學家。”在他看來,做學問首先要有做學問的樣子:“把實驗設計好放在那里就不管了,坐等收割成果的那一刻,得到的結果也都是設計好的,怎么可能有收獲‘意外’的好運氣呢?”
接下來的十年,劉忠范希望中國可以擁有貼上自己標簽的“碳材料”,“那樣我們就必須摒棄浮躁的學術作風,不再去挖淺坑、去給國外研究做‘打工仔’,而要做出自己創新的發明與發現”。
為此,除了致力于發展新的方法合成新的碳同素異形體,探索其新的性能,他一直鼓勵自己的學生去做一些花氣力、卻不那么容易尋找到突破口的事情。“即便很多東西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我們還是有專門的課題組去跟進一些不太‘時髦’的研究,比如石墨炔的研究,過一段時間總會有人耐不住寂寞,找我來‘吐吐槽’,我負責給他們‘正能量’,讓研究堅持下去。”
“科研不是百米沖刺,它更像是一場馬拉松,有的人堅持一年,有的人堅持十年,有的人卻堅持了一輩子,得到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劉忠范說,“堅持專注于過程,有朝一日好運氣一定會光顧你。”
三年前,劉忠范當選院士時收到一位老教授發給他的短信:“希望三年后你不會變。”而今,他環顧自己的實驗室:“納米化學研究中心環境優越、今非昔比,小小的納米雖見于毫微,卻需要大氣長遠的謀劃才能開拓創新之路,變化中的不變還是心中那份永恒的科學信念。”
創刊三十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細胞研究》(Cell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證報告中,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020年,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
“聚焦服務國家發展需要,強化科技獎勵導向,《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修訂發布適逢其時。”談及新修訂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
實驗原理將細胞小室(Transwell小室)放入培養板中,小室內稱上室,培養板內稱下室,上室內盛裝上層培養液,下室內盛裝下層培養液,上下層培養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我們將細胞種在上室內,由于聚碳酸酯膜有......
薄層色譜掃描儀的校準,現階段沒有國家檢定規程或校準規范,只有地方檢定規程,如河北省出臺的地方檢定規程JJG(冀)059-2004《薄層色譜掃描儀檢定規程》。此外生產廠家也提供針對自身儀器波長的內部校準......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試圖用哲學解釋科學,至小即至大,至大即至小。自1978年訪問中國后,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文·溫伯格教授再......
10月19日-23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美國科學促進會、中關村生命科學園、TIE國際創新走廊主辦的“科學·亞洲會議——免疫系統的多組學研究方法”在線上召開,吸引了全球......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諾獎揭曉時,公眾都會關注的問題。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
薄層色譜掃描儀的校準,現階段沒有國家檢定規程或校準規范,只有地方檢定規程,如河北省出臺的地方檢定規程JJG(冀)059-2004《薄層色譜掃描儀檢定規程》。此外生產廠家也提供針對自身儀器波長的內部校準......
習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強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王滬寧韓正出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9月11日下午在京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