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劉忠范的書櫥里,有一張發黃的紙,上面有一句話:“研究的樂趣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果本身,因為過程中隱藏著新的發現、新的發明和新的目標,這也是科學家們樂此不疲的奧秘。”
1993年,劉忠范從日本回國,剛剛30歲的他寫下這句話,用來勉勵自己要謹記科研的真諦。轉眼20多年過去,劉忠范的辦公室也已經換了幾次,這張字條卻一直跟著他: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劉老師有這樣一句名言。
現在讀來,這句話更有幾分寓意。從當時到現在,中國科研的發展速度為世界所矚目,國內在科研領域的投入也越來越多。而與之相伴的,則是外界乃至科研人員本身對科研評價機制和體系的詬病,甚至無奈。
納米,是劉忠范的一個標簽,也是中國科研的一個縮影。1997年,劉忠范等牽頭成立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開啟我國的納米時代。
以北大為例,“現在北大每年發表3000余篇學術論文,其中將近三分之一的論文與納米相關,而問題也很多。”劉忠范所陳述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國納米科技投入總量很大,但很分散;二是“跟風”現象嚴重,真正的原創性研究不多。
6月5日,第四屆納米化學前沿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劉忠范是大會主席。在會上,來自日本的科學家Kenji Hata教授作了關于高性能碳納米管的批量生長技術的專題演講,給聽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們五十人的團隊、長達十年的時間盯著一件事情,并做到極致,經費投入逾5000萬美元。未來碳納米管的高端應用,又是他們把握著核心技術,我們是無法與之競爭的。”
劉忠范說,在國內的現有評價體制下,科研人員更多關注的是文章和頭銜,功利性非常強。
大環境下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未來的科研儲備力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讓整個科學界沉默了。
劉忠范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每年開學的時候,劉忠范都會給新生講一次課,叫“劉言扉語”,其中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錢學森之問”。“土壤”,劉忠范不止一次地在報告中提到這個制約中國科研發展的關鍵因素。他希望從他的學生開始,從北大開始,能夠回歸科學精神,追求真正的學術。然而每一屆的學生都面臨著諸多來自于現實的壓力,拿到學位需要發表規定數量的文章,找到好去處需要發表盡可能多的所謂的高檔次文章等等。
“中國缺少良好的學術文化和科研土壤。”劉忠范說,處在極為功利性的科研評價體系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太多無可奈何。
這讓劉忠范想起了小時候看到的漚麻現象。劉忠范小時候生活在東北的農村,做過不少農活,其中包括“漚麻”。把收割下來的麻放到池塘里經過一段時日發酵,以便把麻從稈上剝離下來。這個漚麻過程散發出的氣味,會把池塘中的魚熏得暈頭轉向,瘋狂地四處游走,甚至徒手便可捉到。“這種漚麻現象很像當今這個喧囂的科研快餐時代,每個人都被莫名地漚著,都在奔忙,充滿著浮躁和無奈。表面上看相當熱鬧,充滿活力,但事實并非如此。”劉忠范說,科研人員就像水中的魚兒,在這樣的環境下,怎么能培養出杰出的人才。
2010年,為了慶祝北大化學學科成立100周年,劉忠范做了一張展板,展示物理化學學科200年來杰出的人物和成就,里面沒有一個中國人。
“再過100年,就一定會有嗎?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劉忠范說,“我們需要大師,但我們更需要的是產生大師的土壤,而不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計劃和工程。”2001年,劉忠范去日本訪問,正逢日本政府制定未來諾貝爾獎計劃,希望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
拿諾獎也可以列計劃?劉忠范心中升起了疑惑。然而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日本已經有12人獲諾獎。“拿一個是運氣,拿這么多就不是偶然了。” 正如劉忠范那句話所寫的:“研究的樂趣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果本身。”在劉忠范看來,不管是回答錢學森之問,還是“中國為何出不了諾獎”,其根源都在于土壤,如果土壤不改良,問題得到解決的那一天很難到來。
為強化科研人員遵守科研誠信、倫理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要求的意識,加強中心科研相關管理辦法的宣貫教育,2024年9月19日,中心科技處在昌平園區組織召開了中國疾控中心科研誠信及倫理審查培訓。中心在京單位的......
9月11日在長沙舉行的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新聞通氣會透露,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有幾個變化,其中之一是首次在交叉學科中單列文化和科技融合專題。通氣會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
“從事科研工作,毫無疑問必須有扎實的基礎,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學術品味與科學直覺,而這些都來自三個‘多’——多讀文獻,每篇都有可取之處;多請教人,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多聽報告,每個報告都有創新之處。”這......
9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趙中偉,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分別走進長沙市三所中小學校園,新學期以“科學”為主題為同學們上好開學第一課,近距離讓同學們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技報國的志......
近期,依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國科發資〔2024〕28號文件)的具體規定,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正式公布了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導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專項......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海、聶廣軍、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冉海濤等人在Nature子刊Nature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etal-ion-chelatingphenylalanine......
廣東國瑞招標采購有限公司受南方醫科大學委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等有關規定,現對《南方醫科大學科研設備一批》(二次)技術論證及市場調研進行其他招標,歡迎合格的供應商前來投標。項目名稱:《南......
“打造一個‘科研資源泉’,讓科研資源像源頭活水一樣匯聚到一起,向科研工作者無差別開放,構建全面且強大的科研合作生態,共同為我國科研資源的合理配置,為青年科學家的智力協同創新做貢獻。”8月28日,長沙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晴丹當平常夫妻都在討論柴米油鹽時,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李聽昕和劉曉雪這對科研眷侶的畫風卻是這樣的:“實驗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學術圈里的“夫妻檔”很常見,但......
近日,中國工程院發布了關于《中國工程院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程科學與綜合交叉”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一下簡稱“指南”),指南中明確了申報項目的課題數上限、負責人規定等,同時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