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卓君和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游凌沖等,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可模塊化、多樣化融合蛋白組分的活體semi-IPN的構建思路,通過微凝膠包裹植入基因線路的兩種大腸桿菌。相關研究成果以Living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 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ic material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互穿網絡聚合物(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由兩種或多種各自聚合交聯的組分連續并相互穿透所組成。在IPN中,如果僅有一種聚合物是交聯的,另一種聚合物是線型非交聯的,則稱為半互穿網絡聚合物(semi-IPN)。半互穿網絡聚合物可以融合兩組分的特性及優點。傳統合成合成IPN或semi-IPN的方法流程繁瑣、成本較高,且合成的材料不具備復原性能,一旦其在擾動環境下失去活性,其活性便無法再生。隨著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利用工程細菌組裝活體材料,使其具有生物的活體性能(可再生、自修復等)成為造物致用的新方向。目前,活體材料中的“活”字多體現在材料的制備過程中,即利用生物自己產生生物膜并將全細胞構建成為材料,而在材料性能上,生物本身的特性,尤其是其活體性質缺乏較好的體現及利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結合合成生物學、蛋白質工程及高分子物理化學,提出通過微凝膠包裹植入基因線路的兩種大腸桿菌。微凝膠本身的交聯網絡提供第一組分,并作為物理支架支持工程細菌的生長;兩種工程細菌在膠囊中生長達到一定密度后,感知到膠囊的物理空間局限從而自主裂解,釋放出體內表達的兩種蛋白單體;兩種蛋白單體(修飾有可共價反應的蛋白標簽SpyTag或SpyCatcher)原位聚合,形成第二組分(聚合的蛋白)并與第一網絡互穿。由于蛋白單體的可編輯性,可靈活的融合各種活性分子于蛋白單體,組裝修飾有各種活性蛋白模塊的活體semi-IPN。
科研人員利用實驗室此前構建的ePop回路,編輯細菌基于密度的自裂解性能。在ePop回路的設計中,細菌表達一種來源于噬菌體phix174的E蛋白,E蛋白會阻礙大腸桿菌細胞壁的合成,當細菌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積累的毒素便導致細菌裂解;利用彈性蛋白作為第二組分的骨架,并在彈性蛋白上融合表達多個可反應的蛋白標簽(SpyTag或SpyCatcher);構建兩種細菌,共培養兩種細菌時,細菌生長、部分裂解釋放兩種蛋白單體,兩種蛋白單體即可原位聚合;利用殼聚糖高分子作為膠囊制作的材料,利用殼聚糖與三聚磷酸分子構建交聯體系(第一網絡)并包裹兩種細菌,細菌裂解釋放的兩種蛋白單體原位聚合形成第二組分(polymerized protein),與第一網絡互穿形成活體semi-IPN。
測試表明,活體semi-IPN具有更好的機械性能,并具有抵御環境擾動的自修復性能。當制備修飾酶的活體semi-IPN,并將該酶的抑制劑短期或長期與材料共同孵育時,研究發現普通材料的酶活性全部喪失,而活體semi-IPN極高的保存了其活性。
為進一步展示該平臺優勢及潛在的應用場景,研究團隊嘗試在一種蛋白單體下游融合β-內酰胺酶,制備融合有β-內酰胺酶的semi-IPN,并利用該材料保護抗生素擾動下的腸道菌群。研究將β-內酰胺酶融合到其中一種蛋白單體,構建活體semi-Bla-IPN。當把活體semi-Bla-IPN灌胃給小鼠時,研究發現相對于其他對照組(包括膠囊包裹純化后的β-內酰胺酶,且其含量是semi-Bla-IPN起始含量的2.5倍),服用活體semi-Bla-IPN的小鼠在菌群的總體含量及菌群結構分布上均維持了更顯著的穩定性。
目前,活體功能材料領域聚焦于編輯及改造生物膜,研究人員試圖采用全新的思路搭建一種普適性的活體材料構建方法,并使其具有半互穿網絡聚合物的良好性能。根據科研人員的設計,裂解模塊和第一層網絡的每一個部件均是可替換及可優化。例如,裂解模塊的基因線路可以被替換成其他編譯細胞裂解的基因線路;第一層網絡結構可以根據需求替換成其他高分子,并通過調整孔徑尺寸、表面修飾等實現性能優化;蛋白單體序列可以融合任意具有活性的蛋白模塊;研究人員預期該方法可以設計多種具有不同功能的活體semi-IPN,包括融合多種酶利用級聯反應實現生物合成,融合重金屬結合酶或危害物降解酶實現環境保護或循環,以及進一步融合其他治療性蛋白實現疾病診斷及治療等。
合成semi-IPN的思路。傳統的方法合成semi-IPN(a);利用合成生物學實現可模塊化、多樣化融合蛋白組分的活體semi-IPN的構建思路(b)
葡萄糖是工業微生物發酵過程中的主要碳源。葡萄糖的攝取速率決定胞內整體代謝通量。葡萄糖通過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徑代謝,可生成多種目標產物。而在細胞培養中,代謝通量的不平衡常使大量葡萄糖未能轉化為目標產物而......
大腸桿菌在生物基化學品和酶蛋白生產中應用廣泛。乳糖操縱子系統是大腸桿菌中調控基因表達的組成部分,其中阻遏蛋白LacI通過結合操縱序列來抑制基因的轉錄。誘導劑IPTG通過與LacI結合,解除其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在生物基化學品和酶蛋白生產中應用廣泛。乳糖操縱子系統是大腸桿菌中調控基因表達的組成部分,其中阻遏蛋白LacI通過結合操縱序列來抑制基因的轉錄。誘導劑IPTG通過與LacI結合,解除其抑制作用,......
許多胰腺腫瘤就像堡壘,周圍環繞著密集的膠原蛋白和其他組織基質。這些組織可保護腫瘤并幫助它們免受免疫療法的打擊,從而導致免疫療法對“癌王”胰腺癌束手無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團隊利用細菌滲透到......
根據11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大腸桿菌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更有能力進化出抗生素耐藥性。在SFI外部教授AndreasWagner的帶領下,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繪制了一種大腸桿菌蛋白的......
英國研究人員通過對600只健康寵物狗的研究發現,給狗喂食未煮熟的生肉會增加它們排出大腸桿菌的風險,而這種大腸桿菌是無法被廣泛使用的抗生素——環丙沙星所滅殺的。近日,相關研究發表于OneHealth。大......
近日,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梁泉峰/祁慶生團隊在AdvancedScience上發表題為“CreatingPolyploidEscherichiacolianditsApplicationinEff......
西班牙研究發現,雞肉、火雞、牛肉和豬肉中存在"超級細菌"。在西班牙的一項研究中,40%的超市肉類樣品中發現了耐多種抗生素的大腸桿菌。抗生素耐藥性在全世界達到了危險的水平。據估計,全......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科研團隊揭示了大腸桿菌O88通過氧化磷酸化和核糖體途徑誘導肉鴨腸道損傷和炎癥反應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肉鴨的大腸桿菌病提供理論依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細胞與感染微生物學......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將基因工程細菌引入腸道來治療疾病。在過去,這些嘗試主要集中于改造常見的實驗室大腸桿菌菌株,這種菌株無法與適應宿主的本地腸道細菌競爭,從而大幅度地降低了療法的效果。現在,來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