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毒蘑菇可致人于死地,原因在其含有毒素物質。記者8月21日獲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成果發現,屬于不同科別的劇毒蘑菇,能合成相同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鵝膏毒肽”,源于早年發生的基因水平轉移事件。
據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羅宏副研究員介紹,毒素是蘑菇因自我生存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可驅走對其有傷害的昆蟲或其它動物,讓后代孢子有機會成熟并得以傳播和繁衍。因此,一些蘑菇進化出了高效的“毒素生產線”,增強了其生存適應能力。早在100多年前,人們就已發現世界上最毒的鵝膏屬、盔孢傘屬和環柄菇屬之間的親緣關系較遠,分別隸屬分類學中三個不同的科,但卻都能合成同一類毒素——鵝膏毒肽。但是,對這三大類劇毒蘑菇的“鵝膏毒肽生產線”如何進化而來,卻眾說紛紜。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合成鵝膏毒肽的機制大大出乎人們的想象。羅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幾種毒蘑菇的祖先,早年曾有共處同一生境的經歷,它們通過基因水平轉移的方法,將環柄菇或接近環柄菇的劇毒蘑菇合成毒素的基因“山寨”了一份,加入到自己的基因中去,這個機制非常復雜,在其它生物或許要經歷幾萬年才能進化而來。
研究還發現,“山寨”過來的基因,是從環柄菇到盔孢傘再到鵝膏分步驟實現的,鵝膏最后才獲得這一毒素合成“秘方”,但卻進化出了合成新毒素的能力,因此其毒性超過了盔孢傘和環柄菇,變身“毒王”,成為90%蘑菇中毒致死事件的罪魁禍首。
此項研究為解析劇毒蘑菇的產毒機制,以及今后基于基因組、基因工程等手段精準挖掘和利用毒素資源,為科學檢測和預防此類蘑菇中毒,提供了基礎性的科學依據。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國際菌物協會會刊》上。
7月31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胡政課題組與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周達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PhyloVeloe......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玉米種業室團隊以甜玉米為研究對象,對甜玉米高溫下的表型特征變化進行觀察,發現了提高鮮食玉米耐熱性基因。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Mo......
一般來說,水稻品種間親緣關系越遠,雜交優勢越明顯。據預測,如果秈稻和粳稻亞種間能育成超級雜交稻,可以比現有雜交水稻增產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亞種間的超強優勢一直受到育種家的關注。7月26日,中國工......
7月1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成樹研究組完成的題為Abacterial-likePictet-Spenglerasedrivestheev......
香港大學(港大)20日公布,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治療2型糖尿病的藥物甲福明(二甲雙胍)有助抗老化。港大醫學院表示,甲福明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甲福明除了可穩定......
阿爾茨海默病(AD)是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受多種遺傳因素的影響。目前,基于大規模病人-對照人群的遺傳學研究,特別是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已鑒定到近百個可靠的AD遺傳風險相......
大約700萬年前,人類從我們最接近的動物親戚黑猩猩那里分離出來,在進化樹上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分支。在此后的時間里---從進化的角度看是短暫的---我們的祖先進化出了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性狀,包括比黑猩猩大得......
成語畫蛇添足,常用于形容做事多此一舉,因為蛇并無腳。但爬行動物領域的研究學者認為,蛇的祖先是蜥蜴,在遠古時期,蛇也是有腳的,只是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近日,這一說法得到了進一步證實。經過長達五年的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牽頭多家科研單位,通過基因編輯創制了一個新基因RBL12,可在穩產基礎下,顯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級,對推動作物抗病育種、植物病害綠色防控具有重要意義。RBL1工作模型相關研究成果于14日......
近日,復旦大學、西安交大、中國醫學科學院等26家單位聯合發布了中國人群泛基因組聯盟(CPC)一期研究進展。6月14日,相關成果以《基于36個族群的中國人泛基因組參考圖譜》為題發表于《自然》(Na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