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兩會正在召開,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重點推進的幾項工作就包括推進健康廣東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中山的城市建設加快了腳步,醫療等服務水平也要跟上去。”省人大代表、中山市人民醫院院長袁勇說。
就在剛剛落幕的中山兩會上,健康城市話題也引來了不少委員代表的關注。從健康醫療服務的完善,到健康產業的發展,代表委員紛紛提出建議意見。
1 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完善分級診療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要大力推進綜合醫改,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進以醫院集團為主的醫聯體建設,完善分級診療保障機制,坐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
其實,今年中山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重點提到了要推動醫聯體建設,推廣小欖醫改經驗,完善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保障機制;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在架構、權限、職責等方面與國內先進醫院接軌;探索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引進國內外頂尖醫療專家團隊。
中山兩會上,九三學社還提出了《建設智慧健康城市 培育中山發展新動能》的提案。九三學社市委會委員邱曉明表示,目前中山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鎮區醫療設備落后,醫護專業人力資源短缺,服務水平較低,民營醫療機構力量薄弱,市民更傾向于到市級醫院就診,導致市級醫院人滿為患,而大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業務清淡,“看病難”和優質醫療資源的“擁堵”仍是目前全市醫療生態體系中的“痛點”。
根據2017《中山市健康城市基線調查報告》,中山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1.29人,低于廣東省現值(1.4人);每千常住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3.13人,低于廣東2020年目標值(3.5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占比、城鄉居民健康醫療檔案合格率等健康服務指標,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也處于較低水平。
邱曉明指出,中山雖然建設了全市統一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但該平臺的作用并未完全發揮,屬于單向信息傳輸,即醫院的所有患者信息向“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傳輸,醫院與醫院之間并無互通,無法實現醫聯體、專科聯盟要求的“雙向轉診”和“信息共享”。“要通過建設醫聯體和專科聯盟信息平臺,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加快推進以醫院集團、專科聯盟為代表的醫聯體和專科聯盟信息平臺建設,建成覆蓋全市所有醫療機構之上的信息云板塊,實現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邱曉明說。
袁勇也指出,醫院集團是更加密切的醫聯體,可以實現人、財、物統一管理,這方面中山還有提升空間,要大力推進這項改革。“可以在醫院集團、專科聯盟內建設影像會診中心、臨床心電會診中心、慢病聯合診療中心等互聯網診斷中心、遠程會診中心等;通過提高每家醫院的院內物聯網建設水平,突破傳統就醫模式,讓醫療各個流程便捷順暢,醫療效率顯著提高,提升健康服務水平。”邱曉明建議。
2 加大與港澳合作推動智慧健康產業發展
健康產業作為健康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中山兩會上,其發展也備受關注。依托于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華南現代中醫藥城、中瑞工業園、中德(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園等產業發展載體,目前中山有相對良好的健康產業基礎,形成了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食品化妝品、健康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格局,健康產業是全市三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
市政協委員、民建市委會委員蔡先全在市兩會上作了《借粵港澳大灣區東風 聚焦發展我市大健康產業》的報告,建議從政策、創新、人才等多方面推進中山健康產業發展。九三學社也提出,建設智慧健康產業,培育中山經濟發展新動力。
近日,中山國家健康基地園區企業星昊藥業宣布將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在中山建立藥物創新研究院華南中心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涵蓋了藥物創新研發全價值鏈的CRO和CMO服務,可將為華南地區醫藥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優質全面的技術服務。
除此項合作外,星昊藥業正計劃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方合作建設臨床藥物代謝研究中心。該中心建成后可為國家健康基地園區企業和國內制藥企業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
“如今,國內健康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城市都將健康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省級園區已達300多個。”蔡先全表示,雖然中山健康產業具有一定基礎,但仍然存在創新氛圍不強、相關高校院所太少、領軍人才缺乏、配套設施落后等問題。
“灣區內世界百強大學中前四位都在香港,港澳教育對國際健康產業的法規體系運用更為嫻熟;港澳人才對于推動我市健康產業發展,特別是傳統中醫藥產業‘走向世界’作用非常重要。”蔡先全說,中山要加強與港澳對接,推動國家生物醫療科技創新區早日獲批,還可允許港澳獲批藥品及技術在創新區先試先用,在創新區設立國家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區域中心等。
九三學社則強調發展“智慧健康產業”。以中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已有一批“互聯網+健康”項目,如樂心醫療正在拓展大數據應用的智慧健康產業,香山股份正著力研發建設“香山健康運動大數據分析云平臺”,新松、哈工大兩大國內機器人頂尖企業的華南總部以生活服務機器人之中的智能康復機器人產品作為開發重點……這都顯示全市健康產業已經具備朝著智慧化方向轉型的基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