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7-05 14:29 原文鏈接: 動物所研究揭示現生鳥類飛行能力的退化機制

      具備飛行能力是鳥類與眾不同的生物學特征之一,因此鳥類的飛行進化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基本科學問題之一。近幾十年來,飛行進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已滅絕的古代鳥類或恐龍,有關現生鳥類飛行進化的研究鮮有報道。盡管飛行賦予了鳥類極大的生存優勢,但現生鳥類中卻有百余種(如鴕鳥、雞等)的飛行能力發生退化,變得無法飛行或飛行能力降低。

      前人研究發現,形態結構變化(如翅膀變短)和能量節約策略與現生鳥類飛行能力退化有相關性,但仍有兩個關鍵性問題亟待回答,即這種飛行能力的轉變是否具有共同的遺傳基礎,以及它是如何演變的?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詹祥江實驗室通過比較分析8種飛行退化鳥種和40種飛行鳥種的基因組序列,發現兩個在飛行退化鳥種中發生趨同進化的位點。這兩個位點分別落在兩個脂質代謝關鍵酶的核心結構域(ATGL, 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 ACOT7, Acyl-CoA Thioesterase 7),引起兩個非同義突變(ATGLSer321Gly和ACOT7Ala197Val)。ATGL通過水解甘油三酯促進脂肪用于能量代謝,而ACOT7通過水解脂酰輔酶A(Acyl-CoA)抑制脂肪用于能量代謝。功能實驗表明,Ser321Gly顯著降低了ATGL對甘油三酯的水解能力,而Ala197Val顯著增強了ACOT7對Acyl-CoA的水解活性,從而抑制脂肪來源的能量代謝。通過數學模型的模擬預測這兩個基因功能的協同變化將使得飛行退化鳥種的主要能量來源由脂肪轉變為碳水化合物,預測結果得到代謝組檢測結果的支持。研究發現這兩個趨同基因在飛行退化鳥類中受到正選擇,進而推測,由于碳水化合物比脂肪產生能量快,這種依賴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產生方式更適合飛行退化鳥類的運動方式,比如短時奔跑或短時爆發性飛行。

      此外,通過對這兩個趨同位點進行的祖先位點重建,發現生活在距今約1億年前的今鳥亞綱的祖先能夠進行非持續的飛行(Non-sustained flier),這種飛行能力一直延續至今顎總目的祖先。但是在距今約6800萬年前,新鳥下綱(Neoaves)鳥類的飛行能力大大增強,這種變化可能使它們能夠更好地利用白堊紀-古近紀大規模滅絕之后產生的新的生態位,導致其種群快速擴散,從而在現代鳥類中占主導地位。

      該項研究回答了為什么百余種現生鳥類飛行能力發生退化的科學難題,表明了飛行能力退化是生理趨同的結果,改變了“鳥類飛行能力退化主要是形態結構變異特別是翅長變短所導致的”這一流行觀點。該項工作是中國學者在組學水平上對鳥類宏觀進化問題的一次全新思考。該項研究成果于6月21日以Convergent genomic signatures of flight loss in birds suggest a switch of main fuel 為題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動物所助理研究員潘勝凱、博士研究生林依、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劉瓊以及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段金志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詹祥江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正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稅光厚、動物所研究員鄒振在樣品采集、代謝組分析和細胞生物學實驗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等的資助。

    相關文章

    鳥兒為何飛得如此輕松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魚鷹、鷹、獵鷹甚至禿鷲可長時間在空中翱翔,而很少扇動翅膀,顯得輕松愜意。這種沿著上升氣流滑翔飛行方式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讓科學家著迷。現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進化生物學家首次報告稱,......

    研究揭示控制鳥類鳴唱節奏的基因

    科學家研究了與鳥類鳴唱的韻律節奏相關的基因,認為有兩個基因可能塑造了鳥類的發聲節奏,這兩個基因也會影響人類說話。相關研究4月23日發表于《自然—通訊》。鳥類鳴唱的一些方面已經得到研究,而節奏被認為是大......

    海鷗與丹頂鶴居然是近親?浙大研究將改寫教科書

    海鷗與丹頂鶴、老鷹與貓頭鷹,這幾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鳥類,不久前剛認上親。浙江大學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張國捷教授聯合國內外學者,正在組織收集世界上現生一萬多種鳥類的基因組及形態信息,旨在構建起鳥類物種......

    最新研究重寫鳥類家譜,構建鳥類生命之樹

    鳥類是恐龍的后裔。所有其他類群的恐龍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中走向了終結,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祖先卻在不到1000萬年時間里快速繁衍,分化出非常多的新類群,堪稱演化奇跡。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里,現生鳥類家......

    Merlin:讓你輕松識別世界各地的幾乎所有鳥類物種

    從休閑的鳥友到鳥類學的癡迷者,你現在可以跋涉到全球遙遠的角落,識別你發現的任何帶著羽毛的朋友-只要你有一部智能手機。大受歡迎的Merlin鳥類識別應用程序已經超越了它的巢穴,展開了它的翅膀,現在可以識......

    鳥類翅膀可能進化自非鳥類恐龍

    能夠飛行的現代鳥類都有一種特殊的翅膀結構,稱為前膜,沒有它鳥就無法飛行。這種結構的進化起源仍然是一個謎,但新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從非鳥類恐龍身上進化出來的。這一發現來自對化石中保存的關節的統計分析,有助......

    古脊椎所等揭示中生代鳥類頭骨演化特征

    近日,eLife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托馬斯、周忠和與合作者關于早期鳥類頭骨演化的論文(Insightintotheevolutionaryassemblageofcrania......

    我國科學家探索鳥類頭骨演化奧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3.shtm本報北京12月8日電(記者齊芳)現生鳥類雖然沒有“手”,但具有極其靈敏的喙,能夠取......

    鳥類維持更多腦細胞秘密找到了

    鳥類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認知能力,有些鳥甚至表現出了高水平的智力。與同等大小的哺乳動物相比,鳥類大腦也包含更多的神經元。那么,鳥類如何維持更多腦細胞呢?現在科學家發現,其背后的秘訣是它們的神經元需要更少的......

    鳥類的“明天”?一個同質化的世界

    地球上,每年可能有數千個物種消失。一項7月21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針對鳥類的獨立研究得出結論,地球上最易消失的是那些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獨特且可能不可替代功能的鳥類,比如具有標志性喙的巨嘴鳥,它可以吃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