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開放科學的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其對科研規范及科研體系的沖擊、對全球科研規則的重構以及對科研評價的深刻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胡海巖指出。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道德建設委員會主辦,以“開放科學與科研規范: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在重慶舉辦。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圍繞開放科學的本質、發展現狀、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話題展開研討,為促進我國開放科學發展、完善我國科研規范建言獻策。
胡海巖表示,“開放科學的全球治理需要中國的努力參與,一方面要深刻認識開放科學發展的意義和趨勢,另一方面要突出問題導向,從我國科技創新的現實需求、開放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出發,有序推動開放科學發展。”
什么是開放科學
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開放科學建議書》,其中將開放科學定義為“一個集各種運動和實踐于一體的包容性架構,旨在實現人人皆可公開使用、獲取和重復使用多種語言的科學知識,為了科學和社會的利益增進科學合作和信息共享,并向傳統科學界以外的社會行為者開放科學知識的創造、評估和傳播進程”。
“開放性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之一,開放科學包含開放公平的全球科學體系、科學知識開放獲取、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社會行為者的開放參與、與其他知識體系的開放對話等五方面的內容。”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楊衛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何滿潮認為,“開放科學是一種促進知識共享、交流、合作的科學研究范式,其目的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播和共享,還應實現科學知識的量變到質變,而質變即是悟‘道’,即是原始創新。”
楊衛指出,自17世紀科學期刊的出現推動第一次科學開放變革以來,經過了300多年的發展,開放獲取、開放數據、全球性開放治理三個發展浪潮復合形成了如今的開放科學態勢,開放科學運動已成為全球共識,全球開放包容的多元主體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與會專家認為,開放科學有助于推動學術界發展。
“開放科學有助于改變科學研究范式,提高整個科學系統的創新效率。”楊衛指出,在新冠疫情時期,82%的疫情相關論文實現了開放獲取,而同一時期整個科技論文開放獲取占比僅為28%。開放科學有助于全球新冠疫苗和藥物研究,也讓更多國家接觸到了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法。
“開放科學能夠推動負責任的研究,成為學術交流內在‘信任機制’,改變學界的人員構成,使科學研究更加包容。”楊衛說。
何滿潮認為,“開放科學從源頭上遏制了低水平重復性研究,有助于關鍵科學問題和卡脖子問題的解決,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此外,開放科學還有助于科研誠信建設。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袁軍鵬指出,開放科學能夠提高公共資助的科學研究成果的可用性和可獲取性,使實行嚴格的同行評審程序具有可能性,同時提高科學研究工作的可重復性和透明度,使科學研究更具有影響力。
開放科學是把“雙刃劍”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開放科學是把“雙刃劍”,其在推動學術界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和挑戰。
楊衛指出,開放科學面臨的風險包括知識質量問題、知識產權沖突、數據共享與安全、發展不平衡、成本資金問題、評價和激勵問題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系教授徐飛調研后發現,在開放科學的大背景下, 被資本失范性介入的少數國際學術期刊存在一系列出版亂象,如虛假同行評議、克隆知名期刊、戲弄學術研究、精準定向收割、綁架投稿索酬等。這導致了科研倫理失范加劇、學術規范異化、后發國家資源被定向掠奪、學術價值扭曲等倫理問題。
作為《科學通報》中英文版編輯部主任,安瑞也時常被期刊出版亂象所困擾。她提到,“有作者向編輯部反應,在搜索引擎中檢索論文時,很難找到原版論文鏈接,反而會跳出一些釣魚網站。從外觀看,這些虛假網站與《科學通報》官網真假難辨。這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出版秩序和學術誠信環境。”
袁軍鵬指出,開放數據是開放科學的核心要素之一,隨著科學數據開放共享逐步被納入政策制度體系,我國形成了覆蓋各個領域的豐富科學數據資源。在此過程中,開放數據帶來的誠信風險也不可小覷。
袁軍鵬以近來《自然》雜志發表的基于36個族群的中國人泛基因組圖譜一文為例指出,涉及隱私、涉密數據的開放,存在數據安全隱患。他還表示,如果使用者末能詳細理解開放數據的生產過程及含義,會引發數據的不當使用,使用者末經授權使用開放數據還會引發數據權屬問題。
通過對國際開放同行評議研究實踐的梳理,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莉指出,開放同行評議也存在一定挑戰,如期刊操作成本高,出版機構盈利下降,審稿人負擔增加,審稿人和作者互相溝通產生學術腐敗的可能性增加等。
如何推動開放科學
2021年12月,我國在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中明確提出“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從法律層面肯定了開放科學在促進我國科技進步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當前,我國開放獲取發文量為全球第一,在Dimension平臺上發布的科學數據集居全球第二,已成為開放科學貢獻大國。
基于開放性、包容性兩維度四象限的開放科學動力學模型理論,楊衛明確了開放科學項目的研究目標、關鍵問題和實施方案。他建議,盡快達成我國開放科學目標共識,以路線圖方式推動我國開放科學發展,在2025年、2030年、2050年分別實現短期、中期、長期行動目標,最終領跑世界學術產出,使我國數據平臺成為世界數據平臺不可或缺的部分,使我國的開放科學政策具有全球影響力。
“此外,應以開放獲取機制推進開放科學,發布國家開放獲取政策,開放政府資助的科研產出。應制定我國開放科學行動方案,使科研管理和資助機構、科研機構、大科學裝置平臺等關鍵主體各司其職。”楊衛說。
楊衛還建議,成立多部門聯合工作組,協調推進總體工作,設立國家開放科學協調員,讓全球了解中國開放科學行動,讓公眾了解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袁軍鵬認為,應制定開放數據的審核細則,如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科研數據審核,設立數據安全級別,實施數據的分級分類公開等;同時制定開放數據的使用細則,以科研人員的視角,制定可操作的開放數據行為規范。
徐飛建議,從認知層面全面提升科研人員對學術出版領域學術失范的辨識能力,營造正確的學術價值觀,以科研誠信的自覺主動抵制科學出版發表中的失范性誘惑,促進開放科學健康發展。
唐莉建議,應改革評估體系,獎勵公開透明的科研實踐。進一步建設完善開放知識平臺和基礎設施開放管理體系。
近日,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印發《2025年全省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就全年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明確了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實施方案》圍繞《湖北省知識產權促進......
日前,湖北省知識產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在武漢召開。會議指出,成立湖北省知識產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湖北省標委會)是湖北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加快建成中部地區......
為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全面抓好《2025年全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方案》的組織落實,日前,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印發《2025年全省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安排部署全省知......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第六二四號為履行我國加入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六條之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十條第一款有關規定,現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于2024年3月28日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通......
3月27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全球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論壇上,由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組織編寫的《北京市數據知識產權交易指引》(以下稱“《指引》”)正式對外發布。《指引》依據國家知識產權和數......
國家知識產權局21日發布信息,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知識產權領域營商環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27年,知識產權領域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
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關于印發《知識產權數據使用手冊及開放目錄》的通知國知辦函服字〔2025〕153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知識產權局,各地方有關中心:為促進知識產權數據開發利用,提高知......
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關于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的通知國知辦函服字〔2025〕16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知識產權局,各地方有關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局局機關各部門,專利局各......
2月2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聚焦“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成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的有關情況。記者在會上獲悉,2024年上海的科研機構知識產權類技術合同成交數為6773件,成交金額逾......
一、2024年知識產權工作主要進展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一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知識產權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