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檢測作為分析化學領域內一個強有力的技術手段,始終以其高靈敏度、低成本、簡單快速的優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某些特定化合物(如有機磷農藥和神經毒劑)、某些酶活性、金屬離子等的動態分析和現場檢測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從上世紀中葉開始,生物醫學界一直在致力于將該技術體系應用于實驗室研究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利用化學發光測定血清和組織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利用細菌螢光素酶(LUX)系統檢測樣本中極少量的微生物,利用螢火蟲螢光素酶(LUC)系統高靈敏度檢測細胞活性或細胞殺傷效果以替代傳統的MTT實驗等等,至今仍然屬于先進技術。
根據美國病理專科醫師學會(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 的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30家大型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的廠商,具有超過60個免疫自動化化學發光檢測系統。該系統發展趨勢為檢驗儀器的實驗室集成化、系列化、智能化。檢測試劑項目涵蓋傳染病、心臟標志物、腫瘤標志物、甲狀腺功能、性腺激素、代謝物質、藥物濃度、肝炎、先天性疾病、肝纖維化、優生優育、高血壓、炎癥和過敏原等系列百余種檢測試劑。
自然界有物理發光,化學發光和生物發光三種發光類型,狹義的發光免疫分析,主要指化學發光。化學發光系氧化化學反應,電子激發后回到基態以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利用釋放的光子個數反映化學反應的強度,常用的發光劑為氨基苯二酰肼(異魯米諾和魯米諾)、吖啶酯類和金剛烷衍生物。自1976年Schroeder利用異魯米諾標記生物素進行化學發光測定以來,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并逐步發展了酶促化學發光疫分析技術,直接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和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因為其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檢測范圍寬,試劑穩定和無放射性污染等優點得以在國內外市場上廣泛推廣,主要應用于微孔板式和磁微粒免疫化學發光檢測系統上。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檢測系統的發展主要圍繞在固相載體和發光體系兩大核心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①采用的固相載體有塑膠微粒、超順磁微粒、彈性塑料管、塑料珠等,其中磁微粒具有包被量大,易于實現自動化的優勢。轉盤式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主要采用微米級超順磁微粒作為固相載體,通過化學鍵直接將生物活性物質連接在磁微粒表面;或者采用鏈霉素-生物素、熒光素-熒光素抗體體系連接生物活性物質。 ②采用的化學發光體系有酶促化學發光、直接化學發光、電化學發光三種,化學發光分類及代表性廠家詳見表1。其中酶促化學發光分為辣根酶體系和堿磷酶體系,直接化學發光法主要有吖啶酯、異魯米諾發光體系。
類型 | 原理 | 底物試劑 | 代表廠家 | ||||||||
酶促化學發光免疫分析(CLEIA) | 在酶免疫分析完成后加入底物 | 魯米諾系統 | Autobio,Ortho | ||||||||
AMPPD系統 | Beckman | ||||||||||
直接化學發光免疫分析(CLIA) | 化學發光物質直接標記抗原(體) | 吖啶酯 | Abbott,Siemens | ||||||||
其他網友還關注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