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2-22 07:42 原文鏈接: 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二十五周年座談會側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05.shtm

    “青年代表國家的未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評審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靜海2月20日下午在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以下簡稱求是獎)二十五周年座談會上說,要發揚“求是”精神,支持青年在科學上追求卓越,在技術上追求先進和實用,打造高質量、有競爭力的產品和追求市場效益的商品。

    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于1998年由時任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院士和香港著名愛國實業家查濟民先生提議并通過中國科協設立,分為實用工程獎和成果轉化獎兩類,分別表彰在國防科技領域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優異業績的45周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

    25年來,求是獎共產生549名獲獎者,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求是獎支持鼓勵了一代人

    很多青年科技人才在獲評求是獎時,尚未“聲名顯赫”。對于他們而言,榮獲這一受到科技界深度認可的獎項,意味著關注、支持與鼓勵,帶來前進的助力。

    “25年前,我非常榮幸獲得了求是獎,獲獎3年后,我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后又當了第四軍醫大學校長……”首屆求是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認為,求是獎是他“開掛”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目前,他正在推動《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普及全國,以此感謝求是獎對他的支持與鼓勵。

    求是獎中的“求是”之名,來源于查濟民設立的求是科技基金會,是查先生根據浙江大學前身“求是書院”而取的。它是“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崇高精神的高度概括。

    2016年,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李英賢獲得了第十九屆求是獎。獎項的“求是”初心,激勵她做“頂天立地”的研究——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航天員“上天”的問題;面向經濟主戰場,做服務產業發展的技術“落地”研究;同時,也讓她有了培養下一代人才的使命感——在她的團隊中,陸續出現了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入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的人才。

    “新時代新征程,肩擔重責,我們唯有快馬加鞭。”李英賢說。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12年前獲得第十四屆求是獎,一直珍藏著自己的獲獎證書。

    “要做創新的研究,要做有用的研究。”這是宋延林的深刻感受。一路走來,為讓印刷行業提質增效,他帶領團隊組織起草相關標準,創新打印技術。從求是獎中獲得能量的他,不斷鼓勵自己的學生創業和做有用的科研。

    讓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發展

    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西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米磊而言,獲得求是獎,是對他工作內容的重要支持和認可。

    “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對我國具有重要價值,但也是非常稀缺的。”米磊坦言,過去,科技評價體系對于成果轉化的關注度不是很高,而求是獎設立成果轉化獎,彰顯了對于成果轉化工作的高度重視。

    10多年來,米磊致力于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讓更多自主原始創新變為生產力、進入產業化流程。他希望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平臺性支撐。

    第十七屆求是獎獲獎者、浙江大學現代中藥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雪松認為,讓科技攻關成果覆蓋到產業鏈,提升產業發展,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目標。他說:“這幾年,我們研發的相關技術在中醫藥行業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初步統計,應用相關技術的生產線約182條,年產值接近300億元。我們有更多責任,用更高的創新能力和水平推動更高質量的產業化發展。”

    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李建雄是今年求是獎獲得者。對于推動科技經濟融合發展,他建議:暢通科技人才在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流動機制,鼓勵企業更多參與國家級科創項目,探索政府投入、基金投資、科學家參股等多元企業運營模式。

    為新時代匯聚更多青年力量

    亞信科技聯合創始人田溯寧是第六屆求是獎獲得者之一。在他看來,與20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國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與機遇,也更需要青年力量。

    “應該繼續發揚求是精神,不忘創業初心。”田溯寧說,要吸引更多年輕人,特別是20—30歲的優秀科技創業者,加入科技創新事業,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發揮中國優勢。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第二十一屆求是獎獲獎者、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裴研究員表示,要重點培養和挖掘兼具科學和工程素養的“兩棲”人才,制定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在重大項目中給年輕人壓擔子,為他們創造挑大梁的機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