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7日從2023農業中關村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歷經3年多的建設,北京市的農業中關村核心引擎初步建成,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立運營,建成了中心總部和三個分中心功能實驗室和果業、溫室園藝示范園。為破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農業中關村將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方面下功夫。
打造農業中關村核心引擎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士功表示,北京市自2020年7月首次提出打造農業中關村以來,歷經3年多的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核心引擎初步建成。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立運營,建成了中心總部和三個分中心功能實驗室和果業、溫室園藝示范園,奶業示范園將于2023年5月份竣工投產;今年將重點建設3個分中心中試車間,完善中心創新基礎條件,全力打造農業中關村核心引擎。
創新資源加速集聚。中國農大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建設持續推進,引進院士工作站(院士專家團隊)5個,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0個,推動正大國際研究院、農業微生物國際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臺落地,創建博士農場45個,建設科技小院13個,吸引首農食品集團、新希望、北大荒、拜耳作物等頭部企業在平谷發展,打造“頭部企業”聚集地,引進涉農企業136家,聚集國家級種業研發平臺9個、省部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和實驗室4個,聚集“智慧中央廚房”和食品企業34家,做優休閑農業,平谷區成功創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獲批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激勵縣。
創新環境逐步強化。設立北京平谷農業科技創新投資基金,成立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搭建“云園區”服務平臺,打造農業中關村學校,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面向海內外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及其創新創業團隊成員。
張士功表示,為破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農業中關村將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方面下功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聯合攻關體系,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行科技創新“揭榜掛帥”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構建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的推廣體系,落實科技特派員全覆蓋機制,搭建科技小院協作網絡,組建包含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職業農民、技術能人等主體的行業聯盟,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發布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規劃
發布會上,北京市平谷區發布了《農業中關村現代食品營養谷規劃(2022-2035年)》。北京市平谷區區長狄濤表示,今年,平谷區農業中關村將重點聚焦培育農業高精尖產業,布局國家奶牛、肉牛、生豬遺傳評估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提升農業硬科技實力,攻關辣椒智能化分子育種、良種奶牛體內胚胎高效生產等一批技術難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核心區11個重大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等一批項目集中開工。(完)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聯合發布了題為ScienceBreakthroughstoAdvanceFoodandAgriculturalResearchby2030的研究報告,描述了美國科學家眼中......
5月30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承辦的2023中關村論壇——高端儀器創新發展論壇在京舉辦。本次論壇以“數智驅動引領未來”為主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黨......
5月27日,在2023中關村論壇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開幕式暨全球技術交易生態伙伴大會上,中關村發展集團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關于構建新型校企合作關系、共建未來產業科技園的《戰略合作協議》。北京航空航......
昨天,中關村展示中心正在加緊布置施工,迎接將于25日舉行的2023中關村論壇。本報記者王海欣攝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23中關村論壇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2023中關村論壇將于5月25日至30日......
4月28日,從農業部官網獲悉,中國第一個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落地,有效期為5年。同日,農業部發布《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該細則的發布將極大的加速基因組編輯育種的落地,具體如下:此外,農業農村部......
為推動新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引領帶動全國農業科技力量,在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防控外來生物入侵、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強化綠色發展技術供給等四方面加快科技創新。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
4月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香港貿易發展局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共同主辦首屆香港國際創科展(InnoEX),來自加拿大、法國、韓國、美國、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家參展商參展。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
片的稻田中,農人手拿成捆的秧苗,躬著身子將秧苗整齊有序地插入水田……春耕正當時,這樣的場景在稻田里隨處可見。但在湖南益陽的稻田里,《中國科學報》記者看到一番新景象。啟動、前進、升降、插秧、轉彎……4月......
原標題:生物醫藥創新有了“最佳助攻”中關村生命園建成六大創新服務平臺前期資金投入巨大,研發周期長且風險高,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殊為不易,一項項成果誕生背后少不了專業服務平臺的“最佳助攻”。最大儲存規模可......
兩年前在黑龍江調研的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朱安豐發現,部分農戶有種植小麥的愿望。然而東北三省如今的小麥種植面積不足10萬公頃。農業農村部原部長韓長賦卸任后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通識核心課程《大國三農》,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