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方向東等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發表題為Platform-independent approach for cancer detection from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的研究論文,通過正常女性和乳腺癌病人外周血全細胞轉錄組比較,發現特定基因間的相對表達量大小可以區分正常人和乳腺癌病人,并發現相應基因在預測乳腺癌病人預后中的作用。這是首次通過大規模人群的外周血轉錄組數據來區分正常人和乳腺癌患者,相關算法模型已獲批國家發明專利。
腫瘤是系統性疾病,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除病灶位置外,外周血中多種細胞的表達量也發生變化,這使得科研人員有機會通過外周血在分子層次實現對腫瘤的追蹤。研究人員整合公共數據庫中上千例正常和乳腺癌個體外周血轉錄組數據,通過創新性的秩歸一化方式屏蔽不同轉錄組檢測平臺、不同批次之間的噪音,并通過人工智能方法實現高維數據特征篩選和模型構建。在模型驗證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在RNA-seq、不同芯片平臺以及不同人種之間都取得了很好的預測效果。
該研究揭示了外周血轉錄組在腫瘤早篩中的作用。過往研究發現血小板轉錄組在預測腫瘤中的作用,但限于標準化方法不統一、數據集小等原因,取得的模型很難擴展到獨立的數據集中,血小板轉錄組也受到除腫瘤之外其他因素的影響。該研究一方面整合外周血全細胞轉錄組,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單一細胞類型受特定環境影響所導致的非特異性變化,另一方面基于秩序的標準化方法使不同來源的數據可以統一比較,大幅提升了可整合的數據量和腫瘤分類效果。
近年來乳腺癌發病低齡化趨勢明顯,為提高乳腺癌早期發現率并延長生存時間,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相關檢測是研究熱點。以循環腫瘤細胞(CTC) 為研究對象的一系列研究,不僅能夠對腫瘤患者的病情發展進行實時、動態監測,更是了解腫瘤細胞內部致病分子機制的窗口,從而為精準預防、精準治療提供可能。目前相關研究已與解放軍總醫院等多個醫學研究中心展開進一步合作。
乳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靶向DNA損傷修復途徑的治療策略最近成為治療乳腺癌的一個有希望的選擇,但也面臨著全身副作用較大等缺陷。《中國科學報》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
近日,《先進科學》(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教授余科達團隊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員在全球首次揭示乳腺癌早期轉移亞群在轉移過程中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活性的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12.shtm中新網上海1月6日電(記者陳靜)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乳腺癌正逐漸變成一種可防可治......
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惡性程度在乳腺癌諸多亞型中堪稱“王者”[1]。其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及HER2免疫組化染色結果均呈陰性,缺乏有效的內分泌治療及分子靶向治療靶點,侵襲性強、復發率高、生存預后......
根據韓國團隊的一項新研究,體重指數(BMI)似乎會影響具有雌激素受體(ER)陽性、HER2/ERBB2陰性乳腺癌病史的年輕女性基于基因表達的乳腺癌復發評分.“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增加BMI可能與年輕的......
在眾多癌癥中,乳腺癌是全球及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據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226萬,首度超過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癥。在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乳腺......
“做醫生必須有情懷,無論臨床還是科研,目標都是能實實在在幫助患者。”獲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研究員江一舟頗有感慨。作為乳腺癌診治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江......
RNA是細胞傳遞基因信息的重要“信使”,一旦細胞發生癌變,便很有可能產生異于常態的RNA,即“腫瘤特異性轉錄本”。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方面8日透露,該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團隊攜手黃勝林教授團隊,發......
10月17日,《細胞代謝》在線發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教授邵志敏、江一舟團隊的最新研究。該研究發現,“鐵死亡”在三陰性乳腺癌“復旦分型”的其中一個亞型——腔面雄激素受體型(LAR)中表現更為活......
拜耳10月17日宣布擴展III期臨床開發OASIS項目,暨啟動OASIS4。OASIS4是一項針對乳腺癌患者和乳腺癌高危女性因內分泌治療引起的血管舒縮癥狀的III期研究。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