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于1987年經原國家計委批準,1990年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運行并對外開放,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建設,是一個以應用基礎科學研究為主,并承擔高層次人才培養任務的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綜合性國家級開放實驗室。現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
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面對國家的重大需求,根據農業生物技術的學科特點和發展趨勢,以解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為目標,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任務,為重要農作物、農業微生物和家畜(禽)生物技術的進步提供技術儲備,將實驗室建設成為代表我國農業生物技術水平的研究基地、生物技術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國內外學術交流中心。
實驗室依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7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通過實行崗位聘任和教授負責制,形成多學科交叉下的流動、開放、競爭模式。目前實驗室研究隊伍中有36位教授,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 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創新群體”1個。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建伙伴實驗室,廣泛開展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實驗室包括了“重要農業生物的功能基因組”、“動物克隆與高效生物反應器技術體系”和“重要農作物的優質、高效、抗逆轉基因與分子育種”三個基本研究方向,設有“動物分子遺傳與基因工程”、“作物分子遺傳與基因工程”、 “分子病毒學與免疫工程”和“農業微生物與基因工程”四個研究領域。近五年共承擔300余項各類研究課題,科研經費上億元,其中主持“973”、 “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等國家重大/重點課題上百項。
實驗室科研工作主要進展如下:
(1)重要農業生物的功能基因組研究:首次證實豬FSHβ基因是控制產仔數主效基因,應用后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系統開展了家雞功能基因組研究,發現了多項優良基因的分子標記并成功推廣。構建了世界第一張家鴨遺傳連鎖圖譜和物理圖譜;在脊椎動物中發現了IgF、IgO兩種免疫球蛋白新類型。定位了多個與小麥等作物株型、抗逆性、雜種優勢及高產性狀有關基因,完成了其中某些基因的精細定位和克隆,并進行了功能鑒定;完成了稻瘟病菌2個田間菌株的全基因組測序,鑒定一批參與稻瘟菌致病性、致病力或病害擴散的新基因。
(2)轉基因克隆動物新品種培育及生物反應器:獲得世界第一頭體細胞克隆黃牛、我國第一批體細胞克隆種公牛、香豬及醫用小型豬等;培育出一批生產高品質牛奶的轉基因奶牛、無過敏源基因敲除奶牛、抗仔豬腹瀉轉基因豬以及高瘦肉率的基因敲除豬,形成國際上最大的轉基因大動物基地。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α-乳清蛋白、乳鐵蛋白、溶菌酶等在轉基因牛奶中的表達量均為國際最高水平。
(3)轉基因作物品種培育:國內率先建立玉米遺傳轉化體系;經過對Bt基因密碼子改造,使轉基因玉米自交系與雜交種的抗蟲性達到國際產品的同等水平;利用自主研發的馬鈴薯基因SBgLR獲得了20余個高賴氨酸、高蛋白玉米自交系,在本研究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高賴氨酸、高蛋白轉基因玉米,抗蟲轉基因玉米及抗病毒轉基因小麥已完成安全評價的生產性試驗,具備了可產業化能力,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轉基因玉米、小麥研制基地。
(4)分子病毒學與免疫工程研究:在口蹄疫和禽流感疫苗新型佐劑研究上取得明顯進展,已進入大動物臨床試驗階段,為帶動我國高效、安全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發與應用取得階段性成果。對大動物危害嚴重的豬呼吸繁殖綜合癥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上也取得重要進展。對多種植物病毒的基因組結構、基因功能及病害防治開展了創新性的研究,發現了甜菜黑色焦枯病毒及其衛星RNA,就病毒及衛星RNA的結構功能、表達調控及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關系發表了高水平研究論文。
(5)農業微生物資源與利用研究:在固氮微生物資源及固氮酶催化機制、新型生物能源、微生物納米材料及農用抗生素研發中取得顯著進展。采集、研究全國 600多種豆科植物根瘤菌9000多株,發現根瘤菌新屬2個,新種26個;篩選出重要經濟和牧草豆科植物高效根瘤菌20多株,田間實驗增產效果顯著。
自2001年以來,實驗室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勵2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在國內外獲得發明專利50余項;累計在PNAS、Genome Research、Genome Biology、Leukemia、Genes & Development、 Cell、Nature等期刊上發表SCI研究論文500余篇;共有20余個小麥等作物新品種,通過申請并在北京等地大面積推廣;近幾年每年培養研究生及其他高層次生物技術人才近百名。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為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顯著貢獻。
實驗室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建設,是一個以應用基礎科學研究為主,并承擔高層次人才培養任務的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綜合性國家級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近五年共承擔300余項各類研究課題,科研經費上億元,其中主持“973”、 “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等國家重大/重點課題上百項。
自2001年以來,實驗室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勵2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省部級一等獎5項;在國內外獲得發明專利50余項;累計在PNAS、Genome Research、Genome Biology、Leukemia、Genes & Development、 Cell、Nature等期刊上發表SCI研究論文500余篇;共有20余個小麥等作物新品種,通過申請并在北京等地大面積推廣;近幾年每年培養研究生及 其他高層次生物技術人才近百名。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為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顯著貢獻。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郵編:100094
電話:010-62733332
傳真:010-62732012
電子信箱:agrocbi@cau.edu.cn
網址:http://www.cau.edu.cn/agrocbi/
9月5日,北京大學劉毅教授在國際頂尖數學期刊《Inventionesmathematicae》在線發表了題為“Finite-volumehyperbolic3-manifoldsarealmostde......
近日,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接收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北京大學獲批各類項目723項。在此次公布的資助項目中,北大獲批各類項目總計723項,創歷年同期新高。項目類別方面,獲批面上項目337項,......
二月蘭 中國農科院蔬菜所供圖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團隊完成了二月蘭基因組的解析。通過基因組比較分析,在十字花科古多倍化演化和高產優質油脂性......
在河北豐寧的壩上草原上,有一片漫山遍野的白色風車。你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有部分風車并沒有在轉動,只有小部分在轉動發電。“這是風車在有序停工,也就是我們說的‘棄風棄電’。”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
在河北豐寧的壩上草原上,有一片漫山遍野的白色風車。你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有部分風車并沒有在轉動,只有小部分在轉動發電。“這是風車在有序停工,也就是我們說的‘棄風棄電’。”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
典禮現場。(北醫供圖)9月3日上午,北京大學醫學部2022年開學典禮在修葺一新的運動場上舉行,歡迎2022級新生加入即將迎來辦學110周年的北大醫學大家庭。典禮開通了線上直播通道,方便不能親臨現場的海......
與人類微生物組類似,植物微生物組被稱為植物的第二個基因組,對植物生長發育、養分吸收、病蟲害抵御等至關重要。近日,科學家發現了定殖于玉米莖木質部傷流液內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細菌微生物組,它們為玉......
近日,北京大學極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采購公開招標,預算金額680萬元。一、項目基本情況項目編號:BMCC-ZC22-0255項目名稱:北京大學極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采購預算金額:680.000......
論文截圖研究人員在分析數據(受訪者供圖)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一項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銘輝教授團隊聯合多家醫院及至本醫療針對亞洲癌癥人群基因組特征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從基因層面將中國人群與西方......
15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利用Illumina測序技術分別研究了極小種群之一的巴郎山杓蘭和對葉杓蘭的葉綠體基因組特征,并基于葉綠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蘭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