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變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這幾乎是氣候科學中的一句“咒語”。但一個氣候科學家團隊日前報告稱,在科學研究、倡議報告、大眾媒體甚至2021年聯合國氣候評估中提及的這個數字是不正確的,掩蓋了全球變暖對北方帶來的真正影響。研究人員說,事實上,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全球變暖平均速度的四倍。
“大家都知道,在氣候變化方面,北極是一只‘金絲雀’。”12月13日,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氣候科學家Peter Jacobs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議上說,“然而,我們錯報了數據,達兩倍之差。”
研究人員早就知道,由于一種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的現象,極北地區的變暖速度更快。放大的驅動因素包括太陽加熱的增加——因為深色的海水取代了反射性的海冰,以及熱帶熱量的偶爾入侵,這些熱量被“大氣河流”帶到了北極。
Jacobs及合作者在準備公布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時注意到了北極變暖的加速,合作者中包括監測有影響力的全球氣溫記錄的研究人員。美國宇航局的內部同行評議對這個較高的數字提出質疑,認為科學文獻并不支持這個數字。
但研究人員發現,這一比率是美國宇航局(3.9倍)和英國氣象局(4.1倍)的四倍,他們希望不久能將伯克利地球記錄納入其中。今年7月,芬蘭氣象研究所的一個團隊發布了一份預印本,也認為這個數字是四倍。
研究人員發現,由于幾個原因,北極變暖被低估了。
一個是氣候科學家傾向于將每個半球分成三部分,并將北緯60度以上的區域標記為“北極”——比如,這一區域包括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大部分。但北極真正是由地球的傾斜來定義的。正如幾個世紀以來人們所知道的那樣,北極圈是從北緯66.6度開始的線。當研究人員將低緯度地區也歸在“北極”時,就會“稀釋北極變暖的程度”。“這不是一件小事。”Jacobs說。
另一個原因在于計算變暖率的時間段選擇。Jacobs和同事專注于過去30年的變化,因為北極出現了線性變暖趨勢。著眼于長期趨勢的分析則表明,北極和世界之間的差異較小。未參與相關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氣候科學家Mark England說,在1990年之前,北極的溫度是波動的,甚至因為空氣污染而變冷了幾十年,但隨著世界逐漸擺脫化石燃料并控制空氣污染,“這種情況不會再次發生”。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觀點。”England說,“我是使用北緯60度‘刻度’的人之一,我想很多人都是。”但他補充說,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北極快速變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類驅動的氣候變化造成的。一些科學家認為,北極氣溫上升的部分原因可能是20世紀以來大西洋幾十年的溫度波動,這石由海洋的內在變化驅動的。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主任Mark Serreze也對新的分析表示歡迎,但他指出,北極放大效應從來都不是一個固定的比例。正如研究所表明的,用于計算變暖速率的時間跨度很重要,緯度和季節也很重要——在冬季,北極放大效應大得多。Serreze補充說,由于觀測記錄的原因,北極變暖程度一直比世界其他地方更不確定。“因此,我總是傾向于把它看作一個范圍——兩倍到四倍。”他說。
研究人員強調,無論確切的數字是什么,北極變暖的影響都是不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