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來臨,氣溫回暖冰雪消融,而對北極地區來說,這可能意味著繁茂季節越來越提前。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一個由美國、葡萄牙和墨西哥等國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根據衛星數據繪制了北極繁茂發生的時間圖表,發現一些地區的春季繁茂已經提前了50天,這可能會對整個食物鏈產生影響。研究發表在3月9日的《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北極繁茂是一年一度海洋事件中的關鍵大事,這一變化支撐著北極地區的食物鏈和碳循環。論文主要作者、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院的馬蒂·凱魯和他的同事根據1997年到2010年的衛星數據,描繪出了海洋的顏色和浮游植物的生長圖,并據此分析北極繁茂的時間和區域分布。
每年春季,處于海洋食物鏈底層的微小植物——浮游植物最先開始生長繁茂。研究人員發現,最近十多年來,北冰洋浮游植物繁茂的高峰時間越來越提前,某些區域的繁茂高峰甚至已經提前了50天。
研究人員指出,在早期時候,當冰雪集中的范圍開始縮小并融化裂開,北極繁茂基本上就開始了。這在溫暖或寒冷的地方都可能發生。在春季繁茂的一到兩周內,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質,給新鮮的海水帶來一個物質高峰。富含大量有機碳的海水涌入海洋生態系統,刺激了海洋浮游動物的生長,而浮游動物又成為魚類的食物來源。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部分。“春季繁茂為浮游動物、魚類和海底動物提供了主要食物來源。”馬蒂·凱魯說,目前尚不清楚繁茂時間提前可能會對北極生態系統造成什么影響。
比如,浮游植物能否滿足早期繁茂的需求?能否在生命循環的關鍵階段,如孵化期和幼蟲發育期免于崩潰?浮游植物作為最初級的食物鏈供給源頭,供需時機不合或錯位,也造成了北極地區每年的魚類市場的變化。“浮游植物繁茂提前的趨勢還會擴展到北冰洋其他地區,影響整個食物鏈。”
浮游植物是表征湖泊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指標,其過度增殖導致的水華現象成為全球水環境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如何量化營養物質和光照等多環境因子協同作用對浮游植物生長競爭的影響是浮游植物競爭機制研究的關鍵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關于浮游植物功能多樣性促進營養利用效率的研究論文“Functionaldiversitypromotesphytoplanktonresourceuseefficienc......
物候過程和變化是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最直接響應,相關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和富營養化交互作用能夠顯著改變湖泊浮游植物物候特征。由于長時間序列連續觀測資料的缺失,浮游植物物候參數的提取和成因機制的解釋存在較大......
據報道,科學家在墨爾本附近6條河流中的水生無脊椎動物和河岸上的昆蟲捕食者體內,檢測到了60多種藥用化合物。初步估計表明,位于食物鏈上游的動物——鴨嘴獸和褐鱒在理論上可能因為飲食而被暴露于某些藥物,其劑......
砷(As)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有毒類金屬元素,在美國有毒物質與疾病登記署發布的優先控制有害物質清單(2017)中位列第一。在水環境中,砷酸根陰離子一般會吸附或者附著于各種環境顆粒物上,而且這種復合......
浮游植物藻華是形成北大西洋碳匯效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為了更好理解這一現象,由法國維利法蘭海洋學實驗室研究人員牽頭的歐盟“ERCremOcean1”項目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機器人——生物地球化學監測浮標,即......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科研團隊與中、美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對新材料石墨烯的潛在環境影響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自然界中的石墨烯能隨食物鏈傳遞,原本鮮有機會直接攝入石墨烯的高等生物,也可能間接“吃到”石墨烯,從而引......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沈建忠領銜的耐藥性研究團隊,2月6日在《自然-微生物學》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泛耐藥基因blaNDM和mcr-1在家禽產業鏈及家禽養殖環境中的傳播規律。該研究......
一項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浣熊研究發現,對大型食肉動物的恐懼可以對其他獵物產生與被捕食者相同的效果,而且可能導致連鎖反應并傳遞到整個食物鏈,這表明頂級捕食者在生態系統內的影響力比以前認為的更為深遠......
新華社倫敦12月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新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浮游植物或許能適應未來全球氣溫升高后的環境。研究人員認為,鑒于這類生物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未來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相關評估不應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