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復旦大學,總體定位是以腦工作原理和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為總研究方向,堅持“開放、流動、競爭、聯合”的方針,建設“多位一體”公共技術平臺,建立基礎和臨床研究互動機制,將腦功能研究和腦疾病研究緊密結合,在不同層次上闡明腦工作原理和重要腦疾病發病機制,為防治腦疾病提供新策略,使實驗室成為聚集優秀基礎和臨床研究人才,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為了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設施和基地作用,促進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實驗室特設開放課題,每年進行公開招標。2010年度將以如下研究方向作為該實驗室開放課題的優先資助內容:
1、 視網膜信息處理及其變性病的發生發展機制;
2、 病理痛產生和維持的機制;
3、 記憶的細胞、分子機制;
4、 成癮藥物精神依賴的神經機制;
5、 睡眠-覺醒和失眠的機制;
6、 急性腦損傷后腦的修復機制;
7、 慢性腦損傷的機制、早期診斷和干預;
10月2日,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結果公布。美國匈牙利裔科學家卡塔琳·卡里科和德魯·魏斯曼因為發明利用堿基修飾的方法來制備安全有效的mRNA疫苗而共同分享這個殊榮。mRNA疫苗技術獲得諾貝......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17點45分,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名單揭曉:KatalinKarikó和DrewWeissman,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使新冠肺炎mRNA疫苗的研發成為可......
近期,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召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了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其中透露,2023年以來,我國已完成第二批國家實驗室......
9月16日,生物活性分子與成藥性優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廣州正式啟動建設。據悉,該重點實驗室是暨南大學首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由天然藥物化學家、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擔任主任,擁有固定研究人員155人,其中國家......
此前有研究指出,亞洲人睡眠狀況比歐洲、北美人差。近日,一項發表于《睡眠醫學》的新研究,使用了客觀睡眠指標而非主觀報告來進行分析,發現亞洲人不僅睡得晚、睡眠時間短,而且睡眠質量低于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此外......
9月3日,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發布“浙江省科技廳發布全省重點實驗室申報工作通知”。內容如下:各設區市科技局,各有關單位:為強力推進創新深化和深入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加快培育高能級科創平臺,......
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高興發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團隊,通過多年的基礎理論研究與迭代,在納米生物效應的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系統的突破性進展。8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實現納米材料醫學功能篩選......
近日,據黑龍江日報報道,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表示:哈工大牽頭或參建的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已通過科技部優化重組評議和科工局首批標桿立項。“哈工大持續強化航天第一校‘尖兵’擔當,加速服務高水平科技自......
近日,地處廊坊的“河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簡稱“河北醫院”)因突然申請注銷,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8月15日,中國新聞網記者實地探訪河北醫院發現,院名中“河北”二字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國醫學科學......
為進一步優化完善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建設體系布局,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修訂)》(桂科政字〔2021〕52號)和《自治區科技廳關于做好2023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和申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