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錦帶花、白色的冰菊、粉紅色的芍藥、五顏六色的魯冰花開得正艷,野蘋果、野杏子、野歐洲李掛滿枝頭,望峰湖、醉心湖、翠月湖、平寧湖流水潺潺……
盛夏時節,年近70歲的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伊犁植物園主任管開云站在伊犁植物園內,臉上滿是收獲的喜悅。
經過12年的不懈努力,他帶領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伊犁植物園的籌建團隊,在祖國最西端建成一座現代植物園,讓上千種野生種質資源在這里“安家”,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留下了珍貴基因。
“第一次來到這里,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蘋果花,像一朵朵白云綻放在山坡上,美得像一幅畫,就下定決心將地址選在這里。”管開云指著伊犁植物園科普館門前的照片說。他清楚地記得,那天是2011年4月27日。
彼時,管開云擔任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長、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主任。他在工作中發現,雖然該植物園已成為全國最具沙漠特色的植物園,但其收集保育的主要是適應極端干旱的種質資源。“能否建一個植物園,對新疆豐富的種質資源進行全方位的保育?”他不斷地思考著。
管開云的這一構想得到了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的支持,并引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和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關注。他翻地圖、讀文獻、查數據,跑遍南北疆,將目光聚焦在伊犁河谷。
位于西天山的伊犁河谷,三面環山,氣候溫暖濕潤,物種資源豐富,保存了大量的植物特有種、珍稀種和孑遺種,被植物學界認定為“中國11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
58歲那年,管開云在360公里長的伊犁河谷內,留下了跋山涉水的足跡。最終,他在伊犁州新源縣阿勒瑪勒鎮找到了理想的建園地。在“野果林改良場”,生長著兩萬多畝原始成片野果林,那里被稱為“亞洲野果之鄉”。現存的50多種野生果樹中,野蘋果、野杏、野櫻桃李等9種植物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保護刻不容緩。
沒有水,沒有路,沒有電,在人跡罕至的野果林里建植物園,談何容易。從30畝的起步區到100畝的核心區,隨著一個一個項目落地,植物園面積日益擴大。
2016年4月,中科院新疆生地所與新源縣簽訂共建伊犁植物園的協議,推動植物園建設步入快車道。16公里的園區道路、3公里的觀光木棧道、2000多畝灌溉系統陸續建成,游客服務中心、觀光亭、蓄水湖相繼完工,一座現代化的植物園初具雛形。
眼下,伊犁植物園園區面積達3000多畝,已建成野生果樹就地保育區、野生果樹遷地保育區、觀賞花卉園、藥用植物園、果樹種質資源圃等5個專類園區,引進培育上千種野生種質資源,達到對外開放標準。
6月12日是個周末。阿勒瑪勒鎮村民馬莫提江·吐爾遜,專門帶著朋友到伊犁植物園參觀。“感謝您這個大科學家,要不然,我們的野蘋果樹都要絕種了!”見到管開云,馬莫提江·吐爾遜大步走上前,給了他一個熱情的擁抱。
2014年年底,正忙著籌建植物園的管開云,在園內及周邊區域發現,大片野蘋果樹出現枯死癥狀。同時,他們接到新源縣林草部門的求助,10萬畝野果林遭遇大規模病蟲害,枯死率高達80%。
管開云說:“我們當即展開研究,發現病蟲害是壓死野果林的最后一根稻草,背后的原因是野果林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種群無法更新,存留下的都是‘爺爺輩’的林木,抗病性較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提交了搶救性保護天山野果林天然基因庫的建議,得到中央領導和科技部的關注。
2016年,科技部正式啟動“天山野果林退化生態系統保育與健康調控關鍵技術”項目,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牽頭,國內12家科研單位聯合攻關。5年來,項目團隊聚焦野果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和野蘋果種群更新復壯技術的研發、示范,通過建立野生果樹就地保育區等多種舉措,讓天山野果林重現生機。
雖然野蘋果樹結出的果實又小又酸又澀,但在管開云看來,每一棵都是無價之寶:“新疆野果林具有上百萬年歷史,是一座天然基因寶庫,每一株都孕育著無限可能,一旦損毀,培育新品種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管開云進一步分析指出,從分子遺傳學層面已經證明,現在人們吃的很多栽培蘋果都是新疆野蘋果的后代。而國內外近50年來培育的1000多個蘋果新品種,70%以上的親本來自國光、富士、紅星及金冠,“近親繁殖”使其在性狀上很難再取得重要突破。因此,從野蘋果種質資源中篩選優質親本,對下一步培育蘋果新品種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伊犁植物園正式對外開放,在植物學界引起了極大關注。
今年4月,來自南京中山植物園的郭忠仁,從江蘇趕來,加入管開云團隊。“我曾走訪國內外200多家植物園,像伊犁植物園這樣涵蓋河谷、荒漠、亞高山、高山等多種地貌,海拔差超過2000米的植物園,幾乎沒有。”郭忠仁說。
另外一個吸引他的因素是,管開云曾擔任昆明植物園和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負責人,又一手創建了伊犁植物園,他的身上有很多可學習借鑒的經驗。
伊犁植物園建設的初期目標已經實現,但管開云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他總有忙不完的事。
2021年發生的一件事讓他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當地群眾對我們就地保育不太理解,覺得果實爛在枝頭太可惜,就想把野蘋果利用起來,要全部摘走。我當時就急了,向上反映后才制止住。”管開云反思后認為,這與科普教育沒做到位有很大關系。
他主動向企事業單位和當地居民提供植物種苗,利用一切機會宣講保護理念。今年6月7日,管開云走進阿勒瑪勒鎮中學,為2500名學生做了一場植物科普報告。“為什么有的花是臭的?”“是否有會走動的植物?”“植物會吃人嗎?”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讓他異常興奮。他一一耐心作答,在幼小心靈中播撒下保護野生植物的種子。
“生物多樣性大會的召開和國家植物園的揭牌,讓我們發展信心十足。”管開云滿懷期待地說,未來,伊犁植物園將建設成為占地30平方公里左右,收集保育野生種質資源上萬種,并與吐魯番沙漠植物園聯合打造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國家植物園。
《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28日對外公布。《決定》共6章23條,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劃定了“路線圖......
種質資源關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生物多樣性公約》《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等相繼實施、生物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等,世界各國更加認識到種質資源的重要性,紛紛加強收集和保護工作。去年......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12日,記者從廣東種業大會了解到,廣東初步建成作物、畜禽、水產、微生物4大種質資源庫,30多萬份種質資源得以保護。廣東省農業種質資源豐富,開......
15萬份目前,廣東省農科院擁有國家種質資源圃(分圃)6個、農業農村部種質資源圃3個、廣東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中心庫)1個、省市共建庫(圃)11個。廣東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中心庫)是廣東農作物種質資......
近日,國家植物園(北園)展覽溫室兩株火紅的巨魔芋(Amorphophallustitanum)果序猶如兩把鮮艷的火炬,洋溢著歡欣和喜悅。2022年7月,國家植物園(北園)實現了首次巨魔芋群體花期,最大......
這個國慶假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熱帶花卉研究中心研究員尹俊梅和楊光穗都沒歇著。“今天上午要給熱帶睡蓮授粉,天氣開始轉涼,再不授粉就來不及了。接著要觀察新品種田間生長情況性狀特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50.shtm直播時間:2022年8月18日(周四)20:0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掃碼進......
實現遷地與就地保護相互補充2021年10月12日,中國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國務院關于同......
巨魔芋是世界珍稀瀕危植物三大旗艦種之一,是世界上單體花序最大的植物,是世界上最臭的花。巨魔芋開花極難,一生只開3-4次花,每次開花不超過2天,全世界人工栽培開花次數僅100余次。7月19日,在國家植物......
國家植物園體系是以國家植物園為主體的全國植物遷地保護網絡,涵蓋我國主要氣候帶和植被類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及重要經濟植物,對野生植物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東省廣州市正式揭牌,我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