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來,華南地區氣溫顯著上升。
近日廣東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氣候對華南地區影響如何?昨日,首份《華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公布。該報告透露,近50年來,華南地區氣溫顯著上升,以珠江三角洲和冬季最為明顯,珠三角城市群成為比周邊高出0.6℃—0.7℃的“熱島”;氣候變化還導致高溫、灰霾日數顯著增加,降水強度增強。
該報告歷經數年編寫,七易其稿,由廣東省氣象局牽頭,會同廣西、海南氣象局以及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所合作編寫。就《報告》的相關熱點,筆者采訪了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杜堯東。
變化
珠三角升溫最為明顯,熱浪或增加死亡風險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1961年—2010年,華南區域年平均氣溫以每10年0.16℃的速率顯著上升,以珠江三角洲(0.3℃/10年以上)和冬季最為明顯(0.27℃/10年)。
杜堯東介紹,氣候變化使城市中心區熱島效應、高溫熱浪、灰霾等現象加劇。《報告》顯示,近年來,與周邊地區相比,珠三角城市群年平均氣溫高出0.6℃—0.7℃,每年超過35℃的高溫日數均在30天以上。
“當日平均氣溫高于19.7℃時,平均氣溫每升高1.0℃,廣州市每日總死亡的風險增加3.0%。”此外,熱浪期間居民的死亡風險明顯增加,但不同時間的熱浪效應存在差別,以夏季早期的熱浪影響較為明顯,且死亡風險隨著熱浪持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2004年6月底至7月初的高溫熱浪,導致廣州市 39人因高溫中暑死亡。近50年來,廣州市年灰霾日數以每10年16.4天的速率增加,每逢灰霾天氣,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比平時增加15%左右。
杜堯東解釋:“氣溫的上升除了主要是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外,城市化對珠江三角洲區域氣溫上升和降水量增加具有顯著影響。”
影響
海平面上升易發強風暴潮,紅樹林面積減少
海平面上升是氣候變化的首要影響。近30年來,南海海域和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在2.5—2.7毫米/年,與全國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2.6毫米/年)相當。但專家表示,海平面持續上升已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
《報告》顯示,近50年強風暴潮發生幾率增大,廣東沿海遭受強風暴潮影響的頻率最近10年比1949年—1995年增加了1.5倍。這導致城市排澇難度加大。
對生態的影響方面,海平面上升導致海岸侵蝕加劇,紅樹林和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報告》透露,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氣候變化特別是長期的人為破壞,華南三省(區)紅樹林面積減少65%以上。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南島沿岸珊瑚礁破壞率達80%,而且華南三省(區)海域均發現了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和死亡現象。
趨勢
氣溫繼續升高,極端暴雨增加
杜堯東表示,和全球、全國一樣,21世紀華南區域氣溫將繼續上升。與1971年—2000年的30年平均值相比,在中等排放情景下,華南區域年平均氣溫2031年—2040年、2051年—2060年、2091年—2100年可能增暖0.8℃—1.1℃、1.3℃—1.8℃和1.9℃— 3.4℃。
相對應的是,區域年降水量也呈增加趨勢,2031年—2040年、2051年—2060年、2091年—2100年全區域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0%—1.0%、1.0%—6.0%和6.0%—7.0%。
“未來極端溫度和降水事件將會更多地影響華南區域。暖日、暖夜增加,冷日和冷夜減少。極端降水頻次和極端降水量有所增加,以春季和夏季最為明顯。未來小雨降水將會減少,而大雨、暴雨和大暴雨降水將會增加。”杜堯東說。
此外,預計未來30年華南沿海海平面較2010年將上升78毫米—130毫米,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將增加強風暴潮的影響頻率,加大沿海低地、島嶼和灘涂淹沒的面積,延伸海水入侵的距離,增加海岸侵蝕的強度和范圍,加劇紅樹林和珊瑚礁的退化。
出路
完善減災體系,掌握規律也可趨利避害
杜堯東表示,華南區域(廣東、廣西、海南)地處歐亞大陸南端,瀕臨南海,受海陸交互作用的影響,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區域經濟發展迅速,海岸線漫長,人口密集,戰略設施多,名列受氣候變化打擊地區的前列。經濟轉型期風險防御體系的不完備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增大了社會經濟系統的脆弱性,在廣東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資產高度集中,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損失更大,而經濟欠發達的廣西、海南,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更弱。
杜堯東建議,應對氣候變化,一是要加強監測預警,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此外,積極研究把握氣候變化的規律,以及利弊因素,因地制宜主動防御災害性氣候事件,或趨利避害。
例如氣候變暖導致氣候帶有加速北移趨向,廣東省北熱帶面積有所增加,中亞熱帶面積有所減少。弊端是華南區域龍眼、柑桔氣候適宜度下降,水稻生育期縮短,糧食產量自然波動從過去的10%增加到20%,極端年景甚至達到30%以上。
而相對應有利的是,氣候帶的北移,也可能使雙季稻和水稻遲熟品種的可種植面積增加,可大力發展冬季農業;通過科學規劃不同地區的農業布局,形成區域間結構合理、特色鮮明、互聯互補、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通訊員 楊群娜
今起三天
有大到暴雨
■相關報道
南方日報訊 (記者/謝慶裕)受季風云系北抬影響,昨日白天,粵西和珠江三角洲部分市縣和汕尾出現了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余市縣出現了(雷)陣雨,部分鄉鎮出現了8 級左右雷雨大風,其中鹽田區沙頭角街道辦(鎮)錄得全省最大雨量66.2毫米。由于云系增多和降水加強,我省最高氣溫普遍較前日明顯下降,中南部最高氣溫 27℃—32℃,北部31℃—35℃,只有始興錄得35.3℃的高溫。
省氣象臺預計,受季風槽北抬影響,7月25日—27日我省有一次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水過程。其中25日,粵西和珠江三角洲市縣和粵東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余市縣中到大雨局部暴雨。26日—27日,粵西和珠江三角洲市縣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粵東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余市縣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廣州今明兩日有大雨局部暴雨,后日有小到中雨。
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格陵蘭島的一個曾經高度穩定的冰川現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縮,這可能是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溫度上升的影響。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發現,從2018年到2021年,格陵蘭島......
一項新研究通過氣候建模模擬預測,在未來高排放場景下,至2150年,南極和格陵蘭冰蓋預計會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約1.4米。如果全球氣溫上升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8°C,預計將出現不可逆的南極海冰損失并急劇加速......
幾十年來,海平面上升一直是全球關注的問題,許多人呼吁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等。雖然有些人警告說,一個不歸路最終會到來,但一項新的研究聲稱,這個拯救地球的時間點可能已經過去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在這一點上可能是不......
全球海平面將上升1.4米?一個最新發表的氣候模型發出新的預警。2023年2月15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稱,最新的氣候模型模......
越南胡志明市每年下沉16.2毫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guyenQuangNgocTonkin一項9月12日發表于《自然—可持續》的研究顯示,在48個人口最多的沿海城市中......
冰川學家團隊在融冰季節的雪線以上的雪面上設置了一個自動氣象站。圖片來自丹麥及格陵蘭地質調查局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指出,無論在哪種氣候變暖預測......
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藍皮書顯示,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上升趨勢。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202......
3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藍皮書顯示,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上升趨勢。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
10月31日至11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就在這次重要的全球氣候變化會議前夕,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尖銳指出,當前全球氣候嚴重“偏......
10月31日至11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就在這次重要的全球氣候變化會議前夕,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尖銳指出,當前全球氣候嚴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