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與香港大學合作,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技術在單菌體精度揭示了持留菌的代謝特征,為研究微生物持留現象的產生和持留菌復蘇的機制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有助于開發針對慢性感染復發的新治療策略和方法。
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和巨大的生存壓力,微生物開發了多種策略,“持留”(persistence)現象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機制之一。在抗生素或其他極端環境條件下,一部分細菌會保持休眠狀態,降低正常的生理代謝水平,以“保存實力”。在抗菌治療結束之后,持留菌仍能恢復活力,重新生長繁殖,從而造成微生物感染復發,難以治愈。
對于持留菌的研究主要來自對大腸桿菌的各種實驗。21世紀以來,持留菌研究越來越多。然而,由于缺乏精確的分離和標記方法等各種技術限制,對大腸桿菌持留狀態的識別、生存機制、代謝活動等仍無法進一步深入研究。
單細胞拉曼光譜(SCRS)是一種非侵入式技術,通過采用同色激光作為光源來獲得細胞拉曼光譜,從而識別單個細胞的生化特性。這些特定的光譜就像單個細胞的分子“指紋”,能夠表征細胞的底物代謝、產物合成、藥敏性、環境應激反應等關鍵代謝功能。
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鑒定了大腸桿菌宿主在不同生長階段的拉曼光譜,并用水拉曼組耐藥性快檢原理(D2O-Ramanometry)分析了宿主細胞形成和復蘇期間的代謝活動。研究發現:
首先在藥物刺激后和早期復蘇過程中,持留大腸桿菌的單細胞拉曼光譜全譜與非持留狀態有明顯差異,該發現有助于識別持留狀態的細菌單細胞。其次,在持留菌細胞內,脂質、多糖和多數與蛋白質相關的拉曼信號(除酰胺外)均有所增強,表明持留菌比同期的非持留狀態細胞更快地積累了更多的儲能物質。同時持留菌細胞的核酸含量明顯降低,進入分裂周期的過程受到顯著抑制。最后,持留菌“復蘇階段”的早期,持留菌始終保持恒定的代謝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繼續用藥)中的持留菌,且低于同期的非持留狀態細胞(未經藥物處理)。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作豐富了他們對微生物宿主細胞的特色表型和意外功能的認識,并可能有助于推進微生物學這一關鍵領域的基礎和轉化研究。
2025年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內分泌代謝病臨床研究中心王衛慶教授團隊與瑞金醫院醫學芯片研究所及上海近觀科技的陳昌研究員團隊合作在《自然代謝》(NatureMetabolism)......
圖在國產超算上實現包含億級原子的生物分子體系的拉曼光譜量子力學模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222026)等資助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準智能化學重點實驗室商紅慧教授、楊金龍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備團隊與長光辰英工程化團隊負責研制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子課題——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完成結題驗收工作。深海蘊含著豐富、鮮為人知的......
圖在國產超算上實現包含億級原子的生物分子體系的拉曼光譜量子力學模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222026)等資助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準智能化學重點實驗室商紅慧教授、楊金龍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聯合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團隊圍繞非糧基平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制造,以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酶約束的高精度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提出了“主流代謝途徑弱化中間底盤......
2024年11月30日,第23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和第五屆光譜年會暨黃本立院士百歲華誕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省廈門市盛大開幕。本次會議為期3天,其中第二天的分會報告共設6場,在拉曼光譜新方法、新技術(二......
2024年11月30日,第23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和第五屆光譜年會暨黃本立院士百歲華誕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會議首日下午的分會場2:拉曼光譜新方法、新技術及新應用(一)如期舉行,廈門大學任......
分享美食、親吻臉頰,這些社交行為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將他們的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一項11月20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屬于同一個家庭,但人們互動越多,其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就越相似。該研究還發現......
近期,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建設項目多批次中標結果公布,共4批次,總中標金額超1650萬元,中標產品包括微生物質譜鑒定系統、DNA測序儀、液滴微流控細胞分選儀、高靈敏微生物分選儀等儀器設備。項目名稱......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