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然—醫學》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成果,研究通過國際領先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完整刻畫了與非小細胞肺癌相關的T淋巴細胞圖譜,揭示了肺癌T細胞的亞群分類、組織分布特征、腫瘤內群體異質性及藥物靶基因表達情況,鑒定了跨組織分布的T細胞類群及亞群間潛在的狀態轉換關系,為肺腺癌提供了新的臨床標志物。
據悉,該研究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BIOPIC中心、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張澤民研究組聯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胸外科閆天生研究組完成。
我國肺癌的發病率位居各癌種首位,其中85%的肺癌屬于非小細胞肺癌。T細胞是參與殺傷腫瘤細胞的關鍵群體。張澤民介紹,T細胞受體(TCR)負責識別由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呈遞的抗原,直接決定了T細胞的識別對象,其序列是T細胞的“身份證”。研究揭示了不同T細胞亞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克隆增生,鑒定了跨組織分布的T細胞類群,這些具有潛在遷移性質的效應T細胞暗示了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療響應效果。
腫瘤存在多種免疫逃逸機制,使得浸潤到腫瘤組織內部的T細胞活性受到抑制,與T細胞相關的免疫抑制主要涉及T細胞耗竭。腫瘤微環境中的殺傷性CD8+T細胞由于長期接受抗原刺激,會出現“耗竭”狀態。研究揭示了肺癌的浸潤CD8+T細胞群體還包含兩群與耗竭細胞可能存在狀態轉換關系的“耗竭前”細胞,發現“耗竭前”細胞相對于耗竭細胞的比例與肺腺癌病人的預后相關。
研究描繪了已知的免疫治療靶點基因在不同T細胞亞群中的表達分布,揭示了不同的免疫治療藥物可能靶向的細胞類群,為下一步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精準治療提供了參考。
氨被認為是一種細胞毒素,它在血液中的增加會損害細胞功能。然而,這種毒素是否以及如何在病理生理條件下引發細胞死亡仍不清楚。2024年9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黃波團隊在NatureCellBiology(......
9月11日,《自然-細胞生物學》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黃波教授團隊有關T細胞死亡的研究成果。研究發現,CD8+T細胞激活的過程中細胞內氨逐漸積累最終導致T細胞死亡。據悉,這一獨特死亡方式的分子機制,為異己......
類風濕性關節炎(RA,rheumatoidarthritis)是一種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炎性關節炎,常常會導致關節外疾病表現,尤其是在肺部。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Arthritis&......
8月28日,上海市藥監局發布了《上海市自體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藥品監督管理規定》以及這一監管規定的政策解讀通知,本規定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效期至2029年8月31......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所醫用光譜質譜研究團隊采取糖酵解控制策略,通過氣相色譜質譜非靶向分析,發現用一種揮發性有機物(VOC)可以識別出肺癌細胞。該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肺癌風險顯著增加有關。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關節炎與風濕病》雜志。美國梅奧診所瑞貝卡·布魯克斯團隊評估了類風濕性關......
·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肺癌,但會加劇空氣污染,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險因素。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肺癌治療延誤,對藥物藥代動力學造成挑戰,導致放射中斷,沖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導......
人類的基因組被視作是一本書寫生命的“天書”:憑借A、T、C、G四種堿基,排列組合出無數種可能性,蘊含著人類演化與生老病死的奧秘。自人類基因組計劃起,科學家們前赴后繼地開啟了對人類基因組的探索,其中最核......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MolecularTherapy—Methods&ClinicalDevelopment上題為“MetabolicprimingofGD2TRAC-CARTcellsd......
無論是從發病人數還是死亡人數來看,肺癌都是全球第一大癌癥,最近數據顯示,2022年肺癌新增病例248萬,死亡病例182萬。盡管開發了許多有前途的藥物,但耐藥性仍不可避免地出現,導致肺癌患者的復發。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