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財政科技投入日漸增高,科研設施與儀器規模持續增長,但高校院所中,卻有部分儀器設備利用率并不高。一名高校教授向記者吐槽,其所在學院光刻機就有四五臺。如果拉通共享,一臺足夠。
另一邊,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初創型企業實力有限,難以負擔采購先進儀器設備費用,創新能力受限。
2014年以來,“儀器共享”頻頻出現在國務院文件中。國家連續出臺相關指導文件,要求加快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
最近,省內100家科研單位迎來一場“大考”。根據其擁有的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接受10位省內外知名儀器設備管理專家評級打分。考核內容是過去一年各單位大型(50萬元及以上)科研儀器對外開放共享情況。
這是我省首次對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工作進行評價考核。一名參與考評的專家說,“考核不僅為了看你做得好不好,更要以此為抓手,來促進科研儀器的共享。”
言下之意,考核是倒逼共享的手段。日常生活中,共享之風勁吹,為什么科研設備的共享,還需要倒逼?從平臺到真正共享,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3月8日,西南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內,一名科研人員正在操作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徐莉莎 攝
【四川探索】
有省級共享平臺在全國率先加入了工業設備
為科研儀器設備擴大“朋友圈”,事實上,四川做了很多工作——省本級建立的“四川省大型科研儀器與工業設備共享平臺”,聚集了省內相關單位207家,整合儀器設備3062臺/套;部分單位、區域也積極響應,建設起對外開放共享平臺。
成都立鑫新技術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就通過省級平臺找到了一家綿陽的院所,幫公司進行信噪比測試。“公司最大的痛點就是儀器設備。幾十萬元的儀器尚可承擔,但動輒上百萬元的頻譜分析儀、微波暗室等就只能借用了。”公司分管研發的總裁助理蘭鴻說。
據統計,省級平臺運行以來,已提供共享服務5000余次,服務金額達2100余萬元,為中小型企業節省上千萬元資金,減輕了創新主體的負擔。今年初,這一經驗入選2020年科技體制改革案例庫典型案例清單。
在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瑞看來,四川的特色,一是家底清、數據詳實,在大型科研儀器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加入了工業設備,為盤活存量設備資源、開展共享奠定了基礎;二是整合了軍工儀器資源。省科技廳、綿陽市共建的“17共享網”,與140余家軍工科研單位合作,已累計提供共享服務約2萬余次。2020年10月還在重慶建設了分中心。
圖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公共實驗與分析中心。 受訪者供圖
在四川的儀器共享科研單位中,不乏“尖子生”。譬如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歷年來多次在科技部共享工作考核中獲優,2019年為西部地區16家高校、研究機構,51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對外服務約占設備使用總機時的20%;四川大學2020年已開放儀器年平均運行機時超過1200小時,平均對外服務近100小時。西南交通大學2019年引入智能物聯網平臺,逐步實現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控,當年對外服務超過3萬小時。
跨區域平臺也在不斷涌現。近期,省本級平臺將與重慶正式啟動川渝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中國科學院布局的成渝地區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也即將掛牌,該中心將統籌光電所、生物所、山地所、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打造對外共享平臺。
【實效測評】
平臺重建設輕運營 供需雙方存在信息鴻溝
平臺建設熱熱鬧鬧,但剔除少數“拔尖者”,再看共享實效,會發現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不如看上去那么美。
一位參與考核的專家估算,其所在小組考核對象中,10%-20%已有完善的機制,取得較好的效果;50%-60%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可能工作已經布置下去,但還沒見成效。”其余則處于相對落后狀態。沒有相應制度,定價、接單、服務則無從談起。
記者走訪了解到,部分平臺、制度一應俱全的單位,效果也不理想。某高校試驗設備處處長向記者吐槽:“平臺、機制一應俱全,我的‘面’煮好了,卻沒人來吃。”另一位院所共享平臺管理人員也苦惱,“不知道目標用戶在哪兒。”
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建設輕運營、管理粗放是這些平臺的主要問題。記者打開某省級綜合類共享平臺官網,數千臺(套)的儀器資源僅按照地區、所屬單位、行業領域分類,沒有功能性的整合統籌。
檢索常見的“掃描電子顯微鏡”,頁面顯示僅在四川大學有3臺,其產地、型號、服務內容不同,但在封面顯示的狀態卻幾乎一樣,難以區分。甚至部分儀器具體信息都不完整。記者在頁面中看到,多數單位預約數為0。
而對比一些市場化、公司化的測試平臺,它們以需求為導向找儀器,可提供共性和個性化服務,官網頁面常見設備上新、團隊服務、拉新活動,儀器的功能介紹、送樣須知、測試案例一目了然。
一些市場化運營的測試平臺,以需求為導向找儀器。
蘭鴻建議官方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她說,如果不是因為此前有過合作,自己可能也不會得知這些共享平臺的存在。
這導致供需雙方的信息鴻溝依然存在,共享實效不明顯。采訪中,成都國為生物醫藥公司研發人員李晶透露,公司苦苦找尋4個月,也沒找到一臺冷凍電鏡。而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有這樣的高端設備。
劉瑞說,平臺缺乏宣傳是全國共性問題。即便是國家級平臺,新聞媒體所做的報道也不多。
【追根溯源】
有觀念的問題 更有激勵機制的問題
為何運營、推廣力度不大?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根源在于“不愿享”。一些科研單位普遍認為,做項目搞科研才是本職工作,對外開放太麻煩。
“別說對外共享,有的學院課題組之間設備共享都成問題。”某高校教授向記者倒苦水,“實驗誰來做?用壞了誰來修?收費標準是什么?怎么給人開發票?有沒有通過中國計量認證(CMA)?……這些都成問題。”
一些單位通過制度設計,制定了收費標準和收支體系;將對外開放的部分收入提留,作為維修管理基金;建立統一的分析測試中心,申請CMA認證,為校內外提供共性的服務,解決了部分問題。
除了操作層面,“不愿享”的根源更體現在思想觀念上,這一情況在高校尤其突出。高校儀器設備涉及專業面廣,分散在各學院、實驗室,管理相對松散。一些專家仍有儀器設備“團隊化、個人化”的舊觀念。“如果校長不重視,光設備處長折騰,大家也可能不配合。”該教授說。
更深層難解的問題體現在激勵機制上。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不同于共享單車,其本質是為企業提供復雜、非標準化的服務。儀器很重要,操作實驗的人更重要。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公共實驗技術中心主任周燕介紹,提供對外共享服務時,企業科研基礎不一,有時得反復溝通,摸清對方需求;有的客戶要求較高,需要設計精密、復雜的實驗方案。而這些,都需要科研人員在本單位任務外,額外付出大量心血。因此,激勵格外重要。
為調動積極性,四川2018年出臺政策明確,管理單位對外提供開放共享服務收取的服務費,應用于科研團隊勞動報酬,不作為績效工資總額基數。
但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政策落地并不理想。科研單位普遍反映,“這是當年四川很大的突破,聯合省發改委、財政廳、教育廳,下了大力氣。政策很明確,但還不夠細。”
3月8日,西南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內,一名科研人員正在操作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徐莉莎 攝
特別是中央在川科研單位或其二級單位,還得符合主管部門或本單位的財務、審計制度。院所普遍設置了績效總額“限高”,對外服務費用納入績效總工資,一旦超出限額,就與單位管理體制沖突。
某在川高校曾發文明確,設備實驗服務費的70%,按照國家和學校政策規定主要用于共享測試服務績效獎勵。但是面臨復雜的財務制度,該校設備處處長也只能擺擺手,“存在政策‘撞車’問題”。
“說白了,還是讓大家帶著使命感做事。”某院所設備管理人員說。
【對策建議】
行政市場兩手抓 為儀器共享探索“四川方案”
多位受訪者認為,四川面臨的問題與國內大多數地區一致。要實現更好的共享實效,還需從上述問題入手突破。
一方面要借助行政手段。劉瑞認為,要從根本上引起科研單位重視。省級科技管理部門除了落實考核制,還要設立獎懲制。科研單位大多看重聲譽。如果光有獎勵,沒有懲罰措施,很難真正觸動到管理層。
同時要把考核結果嫁接到能切實影響科研單位的事情中。比如把儀器共享與單位考核、學科評估、儀器購置、科研項目申請等事宜掛鉤。還要通過賦予設備管理部門更多的事權,加強其設備統籌管理話語權。
多位受訪者認為,只有提高從機組人員到單位的共享積極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運營不優、推廣不力等問題。他們建議,從財務、人事兩方面入手, 針對激勵機制問題。
劉瑞建議,分配問題上,四川可以向北京學習,細化獎勵政策。2016年,北京市十幾個部門聯合發文,明確“績效獎勵納入工資總額的統計范圍,不受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額限制”。這樣一來,機組人員的對外服務收益不受績效“天花板”的限制。
人事管理上,兩位高校教授建議,理清科研和科研服務的人事管理,建立專職實驗技術隊伍,為其開辟晉升通道,讓專業的人安心做專業的事。“給他們體面待遇、晉升通道,既能對外提供服務,又能培養一批頂尖設備工程師。”
行政化手段之外,也有專家建議,可以探索結合市場化運作。受訪教授建議,有條件的單位可探索成立分析測試中心,統一為校內外服務。測試費用一部分用于人員獎勵,一部分用于儀器設備維護、管理,形成一個可造血的循環。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徐英就建議,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線上對接線下服務,實現不同區域平臺的儀器設備數據庫等優質資源共享對接,建立全國范圍內各地市參與的全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服務聯盟,協商制定統一的行業政策、條例法規。
此外,一些大型公共對外共享平臺,可以借鑒市場運營經驗。目前,政府部門下屬事業單位把數據收攏、平臺搭建好,但具體怎么收費,怎么對接,怎么把儀器包裝成市場能直接理解的服務,怎么開展運營推廣活動,可以嘗試引進市場化團隊,也可多向他們學習借鑒。
--采購科學儀器可以享受專項補貼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國務院、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各省級政府文件均明確規定,優先采購、強制采購、率先購買、原則上須采購國產儀器,進一步......
納微科技(688690)6月7日晚間公告,公司擬以現金方式分兩次合計收購福立儀器44.8%股權,收購對價合計為1.79億元。兩次股份轉讓完成后,公司合計持有福立儀器44.8%股權,并將通過提名和選舉方......
如果一滴水落在手機上,液體和固體之間會形成什么樣的角度,這個角度難以用尋常工具測量出來,需要用名叫“接觸角測量儀”的精密儀器測量出來,而這個數據可以反映材料的濕潤性能。5月18日上午,在北京懷柔區雁棲......
2023年5月10日,第20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CISILE2022)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該展覽會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世信會展集團主辦,北京朗普展覽有限公司承辦,得到中華......
近日,由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研發的“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大型儀器共享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的建成投入使用,將提升大型儀器的利用率,使科研院所大型儀器設備得到充分合理的運用,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科研......
中證智能財訊天瑞儀器(300165)4月27日披露2022年年度報告。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2.90億元,同比下降16.39%;歸母凈利潤虧損1.04億元,上年同期虧損5429.64萬元;扣......
《人民日報》(2023年04月17日 第19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好科技儀器設備、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
3月8日,明媚的日光夾雜著海風灑向山東青島國際會展中心,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分會、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和北京中儀雄鷹國際會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攻擊論......
午后,科學儀器板塊集體拉升。截至收盤,東方中科漲停,必創科技漲超12%,禾信儀器、萊伯泰科、鼎陽科技等漲超5%。消息面上,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提出要打好科技儀器設備、......
“這是對我的認可和鼓勵。”2月10日,提到全國政協委員這一新身份,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劉小康心潮澎湃。他表示,做研究是從技術的角度為國家科技創新作貢獻,而建言資政是以另一種方式為國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