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2-11 09:10 原文鏈接: 南京古生物所早石炭世腕足動物古地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是地質歷史中的關鍵時期之一,當時全球板塊處在由分散向聚合轉折的重要階段。這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導致中-低緯度地區連接泛大洋和古特提斯洋的東西向海道(Rheic Ocean)逐漸關閉,全球板塊和海陸分布格局、氣候和洋流循環模式發生顯著改變,但這些變化對當時海洋底棲生物群的發展和演化的影響以往研究較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喬麗博士與沈樹忠研究員整合早石炭世杜內期(Tournaisian)、維憲期(Visean)和謝爾普霍夫期(Serpukhovian)全球1156個產地的腕足動物化石記錄,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分別建立了早石炭世三個時期全球腕足動物古生物地理區系的格局,并分析了其演變過程。研究揭示出早石炭世全球腕足動物地理分布和生物區系與晚泥盆世相比具有明顯的轉折和變化。早石炭世早期全球腕足動物的分區性不明顯,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和西伯利亞等地的腕足動物群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然而,從維憲期開始,腕足動物的世界性地理區系特征逐漸減弱,北美腕足動物群與歐亞地區腕足動物群的聯系逐漸減少。到早石炭世晚期,已經可以明顯地區分出西伯利亞、古特提斯洋(或歐亞)和北美三個腕足動物地理大區。

      文章進一步分析指出,從泥盆紀到早石炭世全球腕足動物地理區系的變化,與歐美大陸和岡瓦納大陸的逐漸靠攏、拼合過程以及海西造山帶的隆起緊密相關。隨著海西造山帶的形成和隆升,位于歐美大陸和岡瓦納大陸之間的海水通道(Rheic Ocean)逐漸縮小并消失,并進一步導致了環赤道暖流的消失和轉向。二者產生的地理隔離成為了北美和歐亞地區淺海腕足動物群隔離和新的生物地理區系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此外,早石炭世的全球海平面變化、全球氣候變冷以及岡瓦納冰川發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腕足動物的遷移和擴散,并進一步影響了它們的地理分布以及地理區系變化。

      論文信息:Qiao L., Shen S.Z., Global paleobiogeography of brachiopods during the Mississippian—Response to the global tectonic reconfiguration, ocean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 Gondwana Research (2013),

    相關文章

    科學家提出地理大數據實時呈現新方法

    地理空間數據分析在生物多樣性、移動通訊、網絡監控、環境監測等領域應用廣泛,如生物地理分析、即時通訊場景的位置共享、手機定位、衛星定位等。因此,大規模地理數據的快速呈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撮合對接會線上舉辦

     會議現場。主辦方供圖“這場線上撮合對接會,讓我們足不出‘蘇’就能和多家地標企業進行零距離、無障礙、全方位的自由洽談,精準匹配到合作方,高效解決了供需對接問題。”從事紡織服裝和貿易代理的蘇州......

    5年來我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495個

    國家知識產權局11月30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介紹,截至2022年10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495個,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0......

    研究顯示南極海冰創40年新低與熱力作用有關

    今年2月,南極海冰范圍為192萬平方公里,創下四十年來的最小值。是什么原因讓南極海冰范圍達到“歷史新低”?4月19日,《大氣科學進展》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最新研究,中山大學教授楊清華團隊、美國紐約州立......

    南極海冰面積創最小紀錄

    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科學研究所獲悉,依據最新觀測數據和綜合分析,今年2月,南極海冰面積創下1979年有衛星觀測以來最小面積紀錄——為192萬平方公里,南極異常高溫導致的冰層......

    提出西太平洋板塊俯沖起始發育成熟新模型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洪顏、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和李翔博士,以及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JeffreyG.Ryan、西北大學教授張超,研究提出了西太平洋板塊俯沖起始-發育-成熟新模型。相關......

    北極航道近40年通航能力提升速度快于預期

    船舶在冰區航行(中山大學供圖) 受“北極放大”效應影響,北極海冰近年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融化。相較上世紀80年代初,海冰面積和厚度均減少了50%以上,這使得北極航道的通航潛力不斷提升,......

    喀斯特土壤碳固定微生物調控機制獲揭示

    在高強度耕作擾動向大規模植被恢復轉變背景下,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成為全球變綠的“熱點區”,植被碳匯能力顯著提升。但土壤碳固定效應及驅動機制還缺乏充分認識,制約后期重大生態工程深入實施及土壤固碳增匯目標的......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柴達木盆地沉積構造演化

    (A)青藏高原約30Ma和10Ma構造變形/隆升的主要證據分布;(B)30Ma青藏高原中部巖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驅動高原快速抬升并向周緣擴展;(C)青藏高原北部10Ma的巖石圈地幔拆沉作用再次引發高原快......

    地球上首次發現次級撞擊坑

    橢圓形的次級撞擊坑。圖片來源:KENTSUNDELL/CASPERCOLLEGE近日,德國弗萊堡大學地質學家ThomasKenkmann團隊發現了31個較小的隕石坑,每個都不超過一個足球場的寬度。這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