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10月11日電(孫玲玲 劉峰奇)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喻其林教授帶領學生創業團隊“顆碩一號”成功研發出大豆增產抗逆人工微生物菌劑。據悉,該創新菌劑能夠顯著提高大豆對鹽堿地的適應性和抗逆性,從而大幅提升大豆的產量,有效解決了大豆的鹽堿地種植難題,為鹽堿地的開發、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人工菌群作用下實驗田效果圖。(南開大學供圖)
長期以來,我國大豆供應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而國內豐富的鹽堿地資源卻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開發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連續三年成為中央重點工作內容之一。
然而,鹽堿地的土地條件苛刻,大豆往往難以生長。在眾多鹽堿地改良方法中,微生物治理因其安全性和高效性而備受矚目。針對現有微生物菌肥的短板,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師生團隊經過數年實地采集與實驗探索,利用合成生物技術,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高效的大豆增產抗逆人工微生物菌劑,有效解決了傳統菌肥持久性短、精準性低、協同性差的難題。
人工菌群作用下其他作物大田實驗效果圖。(南開大學供圖)
依托所構建的全國植物根際微生物資源庫,團隊成員精心篩選出能夠顯著提升大豆產量并優化土壤環境的微生物菌種,隨后投入大量精力,在天津、大慶、東營、銀川、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等多地進行了田間試驗與示范推廣工作。
在團隊成員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開始嘗試使用微生物菌種來改良土壤、提高大豆產量。收獲時節,團隊不僅實現了20%-50%的大豆增產,而且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升了3%-5%,總氮量增加了5%-10%,鹽濃度下降了0.5%-1%,在為農民創收的同時,也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我們研發的人工微生物菌劑對大豆效果這么好,那是不是也可以應用于其他農作物呢?”懷揣著這個想法,2024級微生物學博士研究生、團隊負責人趙梓潤帶領著研究團隊繼續進行其他農作物的田間試驗,最終發現,人工微生物菌劑對其他的農作物例如水稻、玉米、茄子等都有很好的功效,市場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完)
圖MEER計劃下潛和樣本信息及其主要科學發現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等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肖湘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華大集團,發起了......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
大豆是人類與家畜植物性蛋白質和油的重要來源。目前,利用分子設計育種策略加速大豆育種頗為重要,而揭示關鍵基因和大豆器官發育的調控網絡則對分子設計育種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團......
來自愛爾蘭、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攜手,成功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微生物庫——“阿波羅”(APOLLO)。“阿波羅”囊括了247092個計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體微生物組計算模型,有望增進科學......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備團隊與長光辰英工程化團隊負責研制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子課題——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完成結題驗收工作。深海蘊含著豐富、鮮為人知的......
2024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5周年,也是南開大學圖書館建館105周年。為更好地展示南開大學圖書館形象,營造書香校園濃厚氛圍,南開大學圖書館自2024年3月開啟“南開大學圖書館”徽標設計征集活動,廣大師......
12月6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2024騰沖科學家論壇在云南省騰沖市開幕。開幕式上,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云南省人民政府簽署領辦西南聯合研究生院相關學科協議,推動教育科......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聯合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團隊圍繞非糧基平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制造,以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酶約束的高精度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提出了“主流代謝途徑弱化中間底盤......
分享美食、親吻臉頰,這些社交行為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將他們的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一項11月20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屬于同一個家庭,但人們互動越多,其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就越相似。該研究還發現......
近期,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建設項目多批次中標結果公布,共4批次,總中標金額超1650萬元,中標產品包括微生物質譜鑒定系統、DNA測序儀、液滴微流控細胞分選儀、高靈敏微生物分選儀等儀器設備。項目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