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5-16 17:47 原文鏈接: 南海南部波波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波-波非線性相互作用是全球海洋中的普遍現象,可在不同時空尺度的波動之間傳遞能量,在能量級聯和調節全球海洋環流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南海北部,由于呂宋海峽的存在,形成了世界上最強的內波,對于該海域的波-波非線性相互作用已被廣泛研究。然而,在遠離呂宋海峽的南海南部,相關研究較少。基于錨系潛標現場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環流研究室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南海環流研究團隊,在南海南部發現了強波-波非線性相互作用過程,其中全日內潮(D1 ITs)、近慣性內波(NIW)和D1-f內波之間存在活躍的非線性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盡管近慣性內波的藍移可以為D1-f內波提供部分能量,但D1-f內波的大部分能量是由波-波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研究還發現,反氣旋渦旋可以通過輸入負渦度來減弱波-波非線性相互作用。在2020年夏季風的驅動下,中南半島外海形成了一個強的中尺度渦旋偶極子,當該偶極子入侵南海南部時,偶極子南測的反氣旋渦旋通過輸入負渦度降低了局部有效科里奧利頻率,從而抑制了該海域的波-波非線性相互作用(圖1)。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利用南沙海域2018/2019年的錨系潛標數據,科研團隊還探究了該海域內潮和近慣性波的垂直分布和時間變化。結果表明,內潮主要以O1、K1和M2分潮為主,其中全日內潮最強,其次為半日內潮。與前人研究不同,南沙海域的全日內潮主要由mode-3模態主導,而不是以前認為的mode-1模態(圖2)。半日內潮的水平動能則以mode-1模態為主,受背景環流場影響。在冬季風期間,由于強風強迫,近慣性能量振幅較大。此外,由于近慣性內波的遙強迫,近慣性能量在當年的3月中旬至4月初達到峰值。該海域的近慣性能量集中在500-600米深度以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