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4-03 09:15 原文鏈接: 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首獲多項重大發現

      記者2日從設在同濟大學的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中國辦公室獲悉,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鉆探首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鉆探后,于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標志著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圓滿結束。

      IODP349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李春峰表示,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巖芯紀錄,僅從船上的初步分析看,就已獲得多項重大新發現:

      一是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迄今為止,南海的形成過程和年齡都是根據地球物理探測間接推斷的。此航次首次突破軟性沉積巖,鉆取到海底擴張時期形成的硬性玄武巖,并在南海東西兩大海盆都獲得了非常新鮮的洋殼玄武巖樣品。由此,科學家們可精確確定海盆擴張時代與巖漿活動過程,并初步標定南海東西兩大海盆的年齡。

      二是發現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大規模火山噴發。鉆探發現的多層玄武巖和多層火山碎屑巖,說明南海擴張形成的晚期曾有多期強烈的火山活動,南海的不少島礁,其實就是覆蓋在海山上的珊瑚礁。此項發現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以及海底如何停止擴張提供了全新線索。

      三是發現南海深海盆反復變化的沉積歷史。南海是個邊緣海,周邊陸地和島嶼送到海洋里的大量沉積物,最終歸宿就是此航次所鉆探的深海盆。在那里,科學家們發現大規模濁流沉積與多期次鈣質超微化石沉積交替出現,而在大洋玄武巖基底上,科學家們還發現了數十米厚的黃褐色泥巖,這表明,南海形成之后經歷了復雜多變的沉積環境,為研究南海乃至西太平洋的演變歷史提供了寶貴證據。

      李春峰說,盡管早已知道南海形成的奧秘就隱藏在深海盆地之下,但受科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南海的深海盆地一直是科學考察的盲區。近三四十年來,對于南海大陸架和陸坡海底各國已經進行了大量科學考察,所打的石油鉆井也超過了四千口,然而,南海中央水深超過四千米的深海盆地卻從未鉆探。IODP349航次正是第一次利用國際最先進的鉆探技術,探索了南海深海盆地的演變歷史。

      據了解,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一共完成了5個站位的取芯,如同在南海海底打下5顆“金釘子”,科學家們獲取了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巖芯,同時還完成了2 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IODP349航次鉆探總深度為4317米,其中沉積巖取芯1503米,基底玄武巖取芯100米,最大井深1008米。來自 11個國家和地區的32位科學家經過通力合作,已初步完成大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微生物等測量和分析工作,接下來,船上科學家將在各自實驗室對取到的樣品進行深入研究,并將于兩個月后形成一份關于本航次的初步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說,此航次以我國科學家提出的科學目標為主導,以中國科學家為主體,其中包括12名中國科學家和6名華裔科學家參加,一方面激發了不同學科的國際合作研究,另一方面,也鍛煉了中國深海科學家隊伍,為更好地理解南海的擴張演化和西太平洋、東南亞構造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IODP349航次圓滿結束,但這僅僅是開了一個好頭,好戲還在后頭。”共同首席科學家、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同濟大學講座教授林間說,“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準確解讀中國人‘母親海’——南海的形成歷史,而南海也將真正成為國際上邊緣海研究程度最高的區域。”

    相關文章

    華南植物園獲批中科院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

    5月6日,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中科院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對該園申報的《中科院科學家精神基地申報方案》進行了審核,認為該基地基本符合建設條件,批復同意基地掛牌“中科院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

    科學家揭開元古宙地層“珍珠項鏈”存在之謎

    神秘的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發現于元古宙地層中的形態類似一串珍珠項鏈的宏體化石,其生物成因和系統發育位置一直是學界之謎。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

    科學家+工程師,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轉化?

    產學研深度融合,不僅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水平的具體路徑之一,也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關鍵手段。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

    科學家研發出可穿戴人工喉還原準確率超90%

    一枚硬幣大小的石墨烯片,貼在頸部靠近喉嚨處,就能幫助發音障礙者獲得新“聲”。近日,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任天令教授及合作團隊在智能語音交互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發的可穿戴人工喉可以感知喉部發聲相關信號,......

    科學家合作取得光合領域里程碑研究成果

    藻膽體(phycobilisome,PBS)是藍藻和紅藻主要的捕光天線,位于類囊體膜基質側,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捕光蛋白復合物。PBS通過內部色素團(bilins)將捕獲的光能以極高的效率傳遞至光系統II......

    分析科學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章竹君逝世

    據陜西師范大學官網消息,著名分析科學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西部紅燭兩代師表獎”獲得者章竹君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3月9日20時30分在西安與世長辭,享年86歲。章竹君先生19......

    丁光宏委員:對攀登世界科學險峰的科學家,要減少打擾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關鍵之一是建設一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工科教師隊伍。為此,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建議,要完善基......

    湖北38名青年獲國家立項!90后科學家嶄露頭角

    2月7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科技部下達的202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十四五”重點專項青年科學家項目計劃,湖北省38個項目獲批立項,獲批數量比上一年翻了3倍。承擔項目的青年科技人才平......

    南海“大洋紅層”為研究深水環流演化提供新思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孫珍研究員團隊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紅層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GondwanaResearch(《岡瓦納研究》)上。張哲博士為論......

    衛星觀測海表鹽度偏差的區域分布及其因素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在衛星觀測海表鹽度偏差的區域分布及其主導因素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博士研究生歐陽雅婷為第一作者,杜巖研究員、張玉紅......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