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評閱了上百部博士學位論文,也參加了上百次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我和不少老師有一個共同的深刻感受:在攻讀博士期間,發表了多篇SCI論文的博士生,在科研基本功、創新能力等方面,通常不如僅滿足“論文達標”要求的博士生。
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知道,做科研需要深度思考謀求解決之道,這通常需要大量時間;好不容易路子想通了,建模型、做試驗、分析總結,也需要時間;把結果整理成學術論文,特別是英文SCI論文,撰寫、修改、投稿,還需要時間。
任何一個博士生,用于撰寫學術論文的時間多了,則用于科研攻關過程的時間就少了。
可想而知,諸多這樣的學術論文不是“雞肋”才怪。我看了TA們發表的學術論文,認為其大致可分類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型、“換湯不換藥”型、“包裝忽悠”型、“克隆跟風”型、“借雞下蛋”型,可與“鳥屎+石墨烯”型相“媲美”,皆為跟風矣。
有人說:“量變可引起質變”,即論文寫多了,科研質量會隨之提升。確實,論文寫的越多,在寫作技巧(如表述嚴謹性、邏輯結構清晰性、前后一致性)方面會有所提升,但若說能顯著提升質量則過于牽強。
質量主要由論文“硬核”決定,雖然好的表達可提高易讀性,但“硬核”的價值不會改變。從非線性科學角度來說,量變若能引起質變,必須有“非線性作用”參與其中;否則,只會有量的增加而無質的變化。在我看來,這個“非線性作用”對研究者而言,是創造力;對論文而言,是創新性及其意義。當然,原創是最高程度的創新,其價值巨大,是有志研究者應追求的崇高目標。
再回首,要說論文數量,我國已是世界第二了,但量變引起質變了嗎?
為啥在最能反映人類智慧的科學原理、定律等方面幾無建樹?為啥在卡脖子技術方面仍受制于人?為啥目前只有土生土長的屠呦呦一人獲得了自然科學類諾獎?反觀日本,人家做科研既不追求論文數量,也不以發表頂刊論文為目的,結果自2000年以來年年拿諾獎。若我國再不痛下決心改變科研評價導向,能從論文大國變成科技強國嗎?
2020年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該“意見”第九條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指出:“學校應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過程,發揮基層院系和導師的質量把關作用,加強對學位論文的質量審核,結合學科特點等合理設置學位授予的質量標準,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新政把“人才和學位論文質量”放在首位,體現了正確的科研價值觀,這對有志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而言,無疑明確了更加具體的前進方向——追求創新、追求卓越。
趙紅洲(1991)統計分析了1501~1960年全球杰出科學家作出重大貢獻的“最佳(黃金)年齡區”,指出其在25~45歲之間,這與諸多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一般說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受“條條框框”的約束越多,科學發現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我國大多數在讀博士生位于該黃金年齡區,其中有些人不僅記憶力方興末艾、理解力運若轉軸、精力充沛旺盛、想象力豐富多彩,而且有敢想敢干的創新精神。若在這個年齡段,把精力放在跟風式的科研上,耗費大量時間為發表學術論文而論文,豈不浪費寶貴的創新潛力,以至于遺憾終生。
反之,若把精力放在科學問題的凝練上,放在靠奇思妙想謀求科技難題的突破或解決之道上,則有可能做出載入史冊的原創成果。
再者,在攻堅克難過程中,一方面研究者要惡補有關多學科知識,以開拓解決問題的視野;另一方面研究者的潛在創新活力一旦被激發,則奇妙的想法自然而然迸發。這在無形之中均能使科研功力暴漲。如此,還猶豫什么呢?
嗯,至于研究成果,不管是以學術論文還是學位論文的形式發表,除傳播力度不同外,并無什么本質區別。
當然,即使按照新規辦事兒,能做出原創成果的博士生仍然是少數,但這已經足夠了,總比“光頭”強百倍,因為一項原創性成果的價值遠不是眾多跟風式工作所能比擬滴。
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關于印發2024年度博士后科研業績評估考核資助結果的通知博管辦〔2024〕12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上海市人才工......
誰也不會想到,這位留著小辮、看上去灑脫不羈的天文學博士會在拿到學位后遭遇巨大的恐慌。那是今年6月,何川剛剛結束在國家天文臺的博士學位答辯,就接到了北京石景山一所中學的面試電話。面試時間定在早上8點前,......
記者從中國科協1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讓更多剛剛踏上科研道路,處于人才梯隊“塔基”、職業生涯“破繭期”的青年人才受益,中國科協近日啟動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面向高年級在讀博士研究......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編譯|未玖Nature,26September2024,Volume633,Issue8031《自然》,2024年9月26日,第633卷,8031期天文學AstronomyAtemperatesupe......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科學網APP論文頻道上新100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頻道覆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等8大領域,并細分100多個二級學科,收錄期刊1600本(持續增加中),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論文信息,打造您......
我國航空發動機專家、中國共產黨黨員、西北工業大學動力與能源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蔡元虎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24年9月7日在成都逝世,享年74歲。蔡元虎公開資料顯示,蔡元虎,1950年12月出......
2023年9月,基金委公開報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首次試點設立。據悉,博士生項目采用“推薦+評審”制,依托單位按名額擇優推薦,基金委組織評審進行遴選,每個項目資助強度30......
編譯|劉如楠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導師抄襲發表,你會怎么做?作為學生,很多人可能會有所顧慮不敢發聲。但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博士后卻絕不忍氣吞聲,她在與導師溝通無果后,決定公開此事。在她的要求下,這篇論文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