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機化學中,鹵族元素經常作為決定有機化合物化學性質的官能團存在。
氯的存在范圍最廣,按照氟、溴、碘的順序減少,砹是人工合成的元素。鹵素單質都是雙原子分子,都有很強的揮發性,熔點和沸點隨原子序數的增大而增加。常溫下,氟、氯是氣體、溴是液體,碘是固體。
鹵素最常見的有機化學反應為親核取代反應(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通常的化學式如:
Nu- + R-X =R-Nu + X-
"Nu-"在這里代表親核負離子,離子的親核性越強,則產率和化學反應的速度越可觀。
"X"在這里代表鹵素原子,如F、Cl、Br、I,若X-所對應的酸(即HX)為強酸,那么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將非常可觀,如果若X-所對應的酸為弱酸,則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均會下降。
鹵素的制成:
* 從一個未飽和烴鏈制作鹵素為最簡單的方式,通過加成反應,如:
CH3-CH2-CH=CH2+ HBr——→CH3-CH2-CH(Br)-CH?
不需要催化劑的情況下,產率90%以上。
* 如果希望將Br加在烴鏈第一個碳原子上,可以使用Karasch的方式:
CH3-CH2-CH=CH?+ HBr ——→ CH3-CH2-CH2-CH2-Br + H2O
催化劑:H2O?
產率90%以上。
* 從苯制作鹵素則必須要通過催化劑,如:
C6H6+ Br2——→C6H5-Br
催化劑:FeBr3或者AlCl3
產率相當可觀。
* 從酒精制作鹵素,必須通過好的親核體,強酸作為催化劑以提高產率和速度:
CH3-CH2-CH2-CH2-OH + HBr ——→CH3-CH2-CH2-CH2-Br + H2O
注意此反應為平衡反應,故產率和速度有限。
ⅦA 族元素包括氟( F )、氯 (Cl) 、溴( Br )、碘( I )、砹( At ),合稱鹵素。其中砹( At )為放射性元素,在產品中幾乎不存在,前四種元素在產品中特別是在聚合物材料中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存在。應用于產品中的鹵素化合物主要為阻燃劑: PBB , PBDE , TBBP-A , PCB ,六溴十二烷,三溴苯酚,短鏈氯化石蠟;用于做冷凍劑、隔熱材料的臭氧破壞物質: CFCs 、 HCFCs 、 HFCs 等。
危害:在塑料等聚合物產品中添加鹵素(氟,氯,溴,碘)用以提高燃點,其優點是:燃點比普通聚合物材料高,燃點大約在 300℃ 。燃燒時,會散發出鹵化氣體(氟,氯,溴,碘),迅速吸收氧氣,從而使火熄滅。但其缺點是釋放出的氯氣濃度高時,引起的能見度下降會導致無法識別逃生路徑,同時氯氣具有很強的毒性,影響人的呼吸系統,此外,含鹵聚合物燃燒釋放出的鹵素氣在與水蒸汽結合時,會生成腐蝕性有害氣體(鹵化氫),對一些設備及建筑物造成腐蝕。
PBB, PBDE, TBBPA等溴化阻燃劑是使用較多的阻燃劑,主要應用在電子電器行業,包括:電路板、電腦、燃料電池、電視機和打印機等等。
這些含鹵阻燃劑材料在燃燒時產生二惡英,且在環境中能存在多年,甚至終身累積于生物體,無法排出。
因此,不少國際大公司在積極推動完全廢止含鹵素材料,如禁止在產品中使用鹵素阻燃劑等。
然而對于無鹵化的要求,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限量標準:
如無鹵化電線電纜其中鹵素指標為:所有鹵素的值 ≦50ppm
(根據法規 PREN 14582) :燃燒后產生鹵化氫氣體的含量<100ppm
(根據法規 EN 5067-2-1) :燃燒后產生的鹵化氫氣體溶于水后的pH值大于等于4.3(弱酸性)
(根據法規 EN-5 0267-2-2):產品在密閉容器中燃燒后透過一束光線其透光率 ≧60%
(根據法規 EN-50268-2) 。
元素名稱 | 氟 | 氯 | 溴 | 碘 |
狀態 | 氣體 | 氣體 | 液體 | 固體 |
顏色 | 淡黃色 | 黃綠色 | 棕紅色 | 紫黑色 |
單質還原性 | 逐漸增強 | |||
氫化物的酸性 | 逐漸增強 | |||
活性 | 逐漸減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