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1-30 12:01 原文鏈接: 衛星雷達觀測揭示地震后滑坡的動態加速和恢復

    山體滑坡作為全球常見的自然地質災害,每年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滑坡可以由地震、火山、降雨或人類活動所觸發,其中由地震觸發滑坡導致的人員傷亡尤為嚴重,特別是在地震活躍地區。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地震期間快速倒塌的同震滑坡和在余震或降雨作用下失穩的震后滑坡,這些滑坡地表變化顯著,較為容易探測。

    “然而,在地震影響下,加速運動而非直接失穩的滑坡常常被忽視,因為它們與失穩崩塌的滑坡相比,地面變化很小,探測難度大。這些地震加速滑坡受地震長期效應影響,在震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可能維持加速運動。” 長安大學教授李振洪如是講述。“而它們的長期連續運動會對地面或人造基礎設施產生持續破壞,并有可能未來發展成災難性滑坡。”

    近年來,李振洪團隊聯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Stefano Utili和意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教授Giovanni Crosta和Paolo Frattini對地震加速滑坡進行深入研究。他們使用2014-2020年共6年的哨兵-1衛星雷達觀測數據,采用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時間序列技術,系統探測2016-2017年意大利中部地震序列所誘發的地震加速滑坡。通過對探測到的819個地震加速滑坡進行空間和統計分析,發現地震加速滑坡不依賴強烈地面震動或者斷層上盤效應觸發,即使微弱的地震地面震動也會觸發滑坡加速,這一特征與受強地震動控制的同震滑坡存在顯著不同。他們同時還發現滑坡大小是地震加速滑坡的重要調節因素,規模較大的滑坡比小滑坡更容易發生震后加速。此外,該研究揭示了地震加速滑坡的三個震后速度演化階段:加速、穩定和恢復階段;這種從激活走向恢復的階段性演變可能是由地震能量的逐漸衰減或地震所產生的微裂縫的閉合所控制的。

    上述研究成果于11月29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通訊作者為長安大學教授李振洪,共同第一作者為博士宋闖和教授余琛。

    該項研究首次實現了地震加速滑坡的廣域探測,并揭示了滑坡對地震效應的長期反應特征。

    項目合作者中科院院士彭建兵教授評論說: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地震引發的滑坡風險,包括同震滑坡失穩和震后滑坡動態,對于地震活動區的滑坡災害長期評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