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侵染性小分子RNAs的復制機制中,RNA的加工最令學者們興趣,即是在多聚體形式與相關的線狀和環狀單體之間的切割與連接過程。1986年有學者發現煙草環斑病毒ToRSV與衛星RNA 正鏈二聚體在接點處自我切割,產生具有感染性的線狀單休。
隨后,又發現包含有ASBV的正鏈與負鏈的二聚體的體外轉錄休能夠在特殊位點自我切割,產生正鏈與負鏈的線狀單體。利用煙草環斑病毒衛星RNA的體外轉錄體也取得同樣的結果。
這些自我切割反應 由二價金屬離子催化并產生5’-OH與2’,3’-環化磷酸二酯末端。證明包含有LTSV衛星RNA部分序列的正性與負鏈RNA體外轉錄體能夠在加熱(80℃)變性條件下自我切割。通過對切點 附近的序列進行比較、分析與排列,提出了存在于RNA分子內在的自我切割的活性位點的結構模式,即一種所謂的“錘頭”結構,這種結構包括一個幾乎完全相同的17個高度深守核苷酸序列,與此相連的是三個堿基配對組成的莖(Stem)與Loop結構,整個構像看起來像一個錘頭。
這一錘頭結構對于有效的自我切割是必需的,它是切割活性的結構基礎。據推測,在體外,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非活性的多聚體便形成具有活性的“錘頭”結構而表現出自我切割功能。此后,又進一步證明了由5個左右的核苷酸構成的“錘頭”狀活性結構能夠充分完成LTSV擬病毒RNA的自我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