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從“領導全國提高科學水平、培養新生力量的火車頭”,到建設“國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庫”,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兩院院士群體所肩負的使命與職責均寄予厚望。切切囑托、殷殷期盼,每一份牽掛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想以及科學發展的訴求。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于1955年6月1日至10日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陳毅、陸定一、李濟深等出席大會并講話,指出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成立“是我國科學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意義在于全國科學的學術領導中心已經建立起來”,“標志著我國科學事業發展中的新階段的開始”。
周恩來在講話中指出,從憲法通過以后,中國科學院已不是國務院的組成機構,而成為獨立的學術研究和領導機構。周恩來鼓勵中國科學工作者要團結起來,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努力提高科學研究工作的水平,為實現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而奮斗。
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致開幕詞,并作關于中國科學院工作的報告。報告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科學院的10項重點工作:原子能和平利用的研究,配合新鋼鐵基地的設計研究,石油地質和石油問題的研究,地震的研究,配合流域規劃進行調查研究,熱帶植物源的調查和研究,中國自然區劃和經濟區劃的研究,抗生素的研究,我國過渡時期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我國近代、現代史和近代、現代思想史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于1957年5月23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大會總結了學部委員會成立兩年來的工作,提出必須使最重要的科學和技術部門盡快地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開幕詞中,總結了兩年來學部所做的面向全國的工作。他強調指出,中國科學院是全國學術領導的中心,本身又從事著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任務是很艱巨的。必須繼續努力學習蘇聯和其他兄弟國家的先進經驗,聯系本國實際,加強國際合作,團結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為保衛和平、保衛人類、保衛科學而努力。
中國科學院第三次學部委員大會于1960年4月17日至26日在上海召開。
聶榮臻出席大會并就我國科學技術面臨的重大任務、自然科學理論研究工作以及科學技術的群眾路線等問題作重要講話。
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作了關于《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更快地攀登科學高峰》的報告,報告指出了中國科學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第一,在國家科委的主持下,檢查原訂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執行情況,更好地部署今后3年和再一個5年的發展規劃;第二,把專業研究工作和廣大群眾的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更好地結合起來;第三,大力培養和壯大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第四,大力開展學術活動,進一步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第五,廣泛加強科學研究機構、學校和生產部門之間的共產主義的大協作;第六,進一步加強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和國際科學交流。
中國科學院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于1981年5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趙紫陽、彭真、鄧穎超、王震、韋國清、烏蘭夫、方毅、王任重、薄一波、陸定一等出席了開幕式,會見了大會主席團全體成員,進行了親切的談話,同出席大會的全體成員合影。
胡耀邦在講話中指出:“你們這次大會選出了中國科學院主席團、院長、副院長,把全國最優秀的科學家組織起來,結合成為一個更強大的新的領導機構。這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人民向四化進軍中的一件大喜事。”
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作中國科學院工作報告。報告指出,現在的學部委員大會是中國科學院最高決策機構,這是一個重大的改革,是黨和政府依靠科學家的具體體現與組織保證。學部工作要促使科學技術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是使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能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更多的成果,作出更大的貢獻。第二,黨中央和國務院要求中國科學院對黨和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起到參謀作用。第三,希望學部委員在科學技術同社會經濟的結合上,向廣大干部和群眾宣傳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會議期間,中共中央書記處邀請參加會議的全體學部委員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座談會。胡耀邦作了重要講話,認為這次大會選出新的領導機構是我國科學發展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在介紹了全國形勢后,談到黨中央對科學家的兩點期望:第一,深入生產實際找任務;第二,以主人翁的姿態干工作。
中國科學院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于1984年1月5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鄧穎超、萬里、習仲勛、王震、韋國清、方毅、余秋里、宋任窮、張廷發、姚依林、秦基偉、喬石、田紀云出席開幕式,同大會主席團成員進行了親切的談話,并同出席大會的全體學部委員合影留念。國務委員方毅到會并發表講話。
方毅說:“中國科學院是我國綜合性的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學部委員集中了全國各方面的杰出的專家,并且擁有大批優秀的科技人員和比較優良的研究工作條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人民寄予厚望——希望中國科學院為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為振興經濟、實現現代化發揮更大的作用!”
主席團執行主席嚴濟慈主持大會并致開幕詞。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作中國科學院工作報告。報告提出了今后科學院工作的設想:第一步,1985年以前,主要是在管理上進行改革試點,就是試點的內容之一;第二步,1986年至1990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國科學院方針任務的要求,在機構、人員方面進行全面調整;第三步,1990年以后到本世紀末,結合全國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實現中國科學院結構、體制的合理化。
中國科學院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于1992年4月20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李鵬、宋平、溫家寶、胡繩、錢正英等領導人出席開幕式,會見了大會主席團全體成員,進行了親切的談話,并同出席大會的全體學部委員合影。
會議期間,江澤民和宋平、溫家寶在中南海懷仁堂同51位學部委員座談,江澤民作了重要講話。李鵬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開幕式上作了重要講話。
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執行主席嚴濟慈致開幕詞。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主持會議并作了工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與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于1994年6月3日至8日在北京同時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镕基、劉華清、胡錦濤等會見了出席大會的全體院士并合影。
江澤民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科學技術要有一個新的解放和大的發展。
李鵬在講話中指出:“當前,國際上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較量日益激烈。我國的科學技術隊伍,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迎接國際競爭挑戰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作為中國科學技術界的兩個最高學術機構,要攜起手來,密切配合,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周光召和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主席團執行主席朱光亞分別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
中國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會于1995年7月11日至7月14日在北京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丁關根、李嵐清、鄒家華、姜春云、吳階平、宋健接見了與會的全體院士,并與全體院士合影。
李鵬在講話中指出,國家正在制訂“九五” 計劃和下個世紀初期的發展規劃藍圖。有許多新的工程在等待著大家,不少現有企業也要進行技術改造,調整產業結構,工程技術界大有用武之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指出中國工程院今后的主要任務就是:團結全國工程技術界,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和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在今后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努力推進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為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作貢獻。
中國科學院第八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會于1996年6月3日至7日在北京同時召開。李鵬、劉華清、溫家寶、羅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中央、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的領導出席了開幕式。李鵬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開幕式上作了重要講話。朱镕基作了關于當前國家經濟形勢、國有企業改革與促進科技進步的報告。
李鵬在講話中指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關鍵在于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實施兩項基本戰略,歸根到底就是要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含量。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對科技開發,尤其是對高新科技的開發利用,有著更急切的需求。為此,兩院院士肩負著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
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周光召和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分別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會于1998年6月1日在北京同時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朱镕基、李嵐清、遲浩田、溫家寶、周光召、錢偉長、盧嘉錫、宋健、錢正英、朱光亞等會見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部分院士,并合影留念。江澤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朱镕基作了重要報告。
江澤民強調:“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創新,勇于創新。我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今天我還要說,科技創新已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希望兩院院士和各條戰線上的廣大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弘揚我們民族的偉大創新精神,加快建立當代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增強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這對于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路甬祥和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分別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于2000年6月5日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李鐵映、吳邦國、羅干、錢其琛、溫家寶、曾慶紅、吳階平、周光召、王忠禹、宋健、錢正英、朱光亞等接見了參加會議的兩院院士并合影。江澤民作了重要講話。朱镕基作了形勢報告。
江澤民在講話中指出:“面對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必須在全國興起一個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高潮。我們要抓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抓緊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抓緊推進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在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同時,特別要加快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以利于大力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提高各行各業的科學技術現代化水平。”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主持,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致開幕詞。
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會于2002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镕基、胡錦濤、尉健行、丁關根、李鐵映、吳邦國、張萬年、羅干、錢其琛、溫家寶、曾慶紅、吳階平、成思危、宋健、錢正英、朱光亞等親切會見了出席大會的兩院院士,并合影留念。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向兩院院士作關于我國經濟形勢的報告。
大會由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路甬祥主持。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致開幕詞。
中國科學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會于2004年6月2日至6日在北京舉行。胡錦濤、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王兆國、回良玉、劉云山、吳儀、賀國強和王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會見了出席大會的兩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報告。
胡錦濤在話話中指出:“在新世紀新階段,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進一步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性作用。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我國科技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科技人員要肩負起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為進一步推進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會由中國工程院院長、主席團執行主席徐匡迪主持。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路甬祥致開幕詞。
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于2006年6月5日至8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等出席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我國科技界的精英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出主意、攻難關,有利于組織創新團隊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有利于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貢獻智慧才干。院士制度在我國才實行幾十年,需要根據形勢的發展,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完善,使之更好地發揮作用。”
大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致開幕詞。
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
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于2008年6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李克強、周永康等出席會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兩院院士通報抗震救災工作和當前經濟形勢,對新形勢下做好科技工作提出要求,強調依靠科學技術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給受災地區群眾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地震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奪取了抗震救災斗爭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奏響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在這場艱苦卓絕的重大斗爭中,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工程院急國家之所急、幫災區之所需,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為抗震救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同志們緊緊圍繞抗震救災,積極投身災情評估、余震監測、傷員救治、災區防疫、次生災害處置、基礎設施修復、災后恢復重建等工作,深入開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性、綜合性、前瞻性的意見和建議,為黨和國家組織領導抗震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致開幕詞。大會由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主持。
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于2010年6月7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周永康等出席會議。
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更加凸顯出來。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并出現復蘇,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依然存在,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交織,影響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加大投入,著力推進。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大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主持。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致開幕詞。
斯坦福大學納米材料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崔屹教授的研究成果全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根據scholarGPS的統計,崔屹教授的論文《ImprovingcyclabilityofLimetalbatte......
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杰出學者王中林院士,在過去五年中被公認為該領域的頭號學者。根據近日scholarGPS發布的榜單,王中林院士在材料與工程學科等多學科下的排名,近五年榜單終生榜單里均名列前茅。排名類......
2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終身名譽校長姚穆同志于2025年2月19日8時22分在陜西西安因病逝世,享年95歲。訃告原文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
據武漢發布消息,2月6日上午,在武漢市“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獲得800萬元獎勵,并受聘為武漢科技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去年6月24日,2023年度......
1月22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省南京市揭曉。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
“細節問題如果不解決好的話,《科普法》的有關條文就可能淪為一紙空文”。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正式施行。近日,在《科普法》施行即將“滿月”之際,中國......
葛墨林在為本科生上課。南開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楊—米爾斯規范場”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及其物......
陳清泉院士:新能源電池壽命問題亟待解決,推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作為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究,致力于推動......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消息,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原兼職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FraserStoddart),于2024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82歲......
為深切緬懷我國石油化工科學家侯祥麟、閔恩澤院士,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12月27日,“讓創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侯祥麟、閔恩澤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及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座談會”成功舉辦,近百位能源化工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