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熱脫附技術(In-Situ Thermal Desorption/Destruction, ISTD)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于污染地塊的修復,其原理是通過加熱升高污染區域的溫度,改變污染物的物化性質(蒸汽壓及溶解度增加,粘度、表面張力、亨利系數及土水分配系數減小),增加氣相或者液相中污染物的濃度,提高液相抽出或土壤氣相抽提對污染物的去除率。土壤被加熱后,土壤中的VOCs和SVOCs會汽化或通過以下多種機制被降解:1)蒸發;2)蒸汽蒸餾(隨水蒸氣一并蒸餾出來);3)沸騰;4)氧化;5)高溫分解。
熱脫附技術可以有效降解、去除含氯有機物(CVOCs)、苯系物(BTEX)、石油烴類(TPH)、汞(Hg)、農藥、多氯聯苯(PCBs)、二噁英等污染物,也可處理自由相污染物(NAPL),適用于焦化廠、鋼鐵廠、煤制氣廠、石油化工廠、地下油庫、農藥廠等有機污染場地。相比異位熱脫附(Ex-Situ Thermal Desorption, ESTD),原位熱脫附具有以下優點:1)無需開挖,適合無法實施開挖工程的建筑物或污染深度較大的場地;2)使絕大多數污染物在地下環境就被降解,只有一小部分被抽出,而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目前國內異位熱脫附修復案例相對較多,原位熱脫附的應用案例仍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