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2-07 11:06 原文鏈接: 廈門大學:瞄準國家需求,創新人才培養

    近段時間以來,廈門大學捷報頻傳:《自然·通訊》刊發揭示調控妊娠過程新機制的研究論文,藥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劉夢瑩和醫學院鄧文波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在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中獲7項一等獎;在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中第十二次斬獲金獎……

      近年來,廈門大學牢牢把握正確的育人方向,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企業產業發展需求,不斷深化產教研融合創新,積極探索人才自主培養的廈大模式,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打造品牌課程

      在學武樓B413教室內,海洋與地球學院2019級本科生方辰予正和同學們圍坐在一起,聽授課教師蔡明剛教授講述海洋學家、廈門大學教授洪華生學成歸國,致力海岸可持續發展及綜合管理的人生故事。課上,蔡明剛將故事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讓方辰予聽得入了迷。

      當天,她上的這門課——《海洋環境化學》,是她覺得“最好聽”的專業選修課之一。“老師除了講授前沿專業知識外,還結合國家戰略、時事熱點、海洋學科百年發展史及學科前輩的真實故事等,讓我了解世界、國家海洋環境相關政策及中國海洋建設發展成就,也讓我更加明白自己肩上海洋強國的使命擔當。”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連通自然體,是以自然資源為出發點的思政資源庫。比如從科考引申至海洋強國,從海洋保護引申至生態文明建設,這些都是很自然的融入。”蔡明剛認為作為教師,教書和育人兩者都應兼顧。

      在廈門大學,像這樣好聽的課程還有很多。課程是育人的重要抓手。這些年,廈門大學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始終將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作為育人的關鍵和重點,構筑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專業課程為重點、以通識課程為拓展、以實踐類課程為補充的“1+3”教學體系。學校秉持“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結合廈門大學“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優良校風,深挖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打造出一大批有特色、有溫度的大思政課品牌課程。

      目前,學校已建設90門本科和48門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在這一門門有深度、有高度、有廣度、有溫度的課上,具有中國特色、廈門大學特色的思想體系逐漸融入學生的心中。

      創新教學模式

      選修的碩士研究生課程、課題組的實驗、逐漸構思成形的學術論文以及每周一次的課程助教工作……去年9月,化學化工學院2020級本科生蔣佳宏提前開啟了他的碩士研究生生活。

      “我們實驗班的每位同學都會有一份私人定制的專屬培養方案,我的研究方向以及現在所選的課程,都是我的學術導師謝兆雄根據我的特點為我量身定制的。”蔣佳宏說。

      蔣佳宏口中的實驗班,是化學化工學院2019年正式啟動的“中心科學”實驗班。實驗班采用導師組制度,導師組由學術導師、生活導師、朋輩導師組成,為學生提供課程科研、思想心理、就業生活全面輔導。更值得一提的是,實驗班探索構建了一套“大班授課、探究實踐、小組教學”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該模式依托“中心科學實驗”系列課程與“化學專業虛擬教研室”,打破學科壁壘,打通本碩博階段,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打造充分自由的修讀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些年,廈門大學各學院遵循各學科人才成長規律,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以科研平臺為依托、科研項目為引領,以一流的資源配置實現個性化培養,探索創新“專通結合、交叉融合、本研貫通、國際合育”的教學模式。

      生命科學學院成立博伊特勒書院,采取“雙軌制”并行運作,啟動“普適計劃”和“拔尖計劃”,組建了一支由諾貝爾獎得主、院士組成的國際頂尖師資隊伍,打通生物醫學部(包括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課程壁壘,對課程進行分級個性化定制,其中5門專業核心課程和4門榮譽課程采用雙語及小班教學,走出一條國際化科研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

      海洋與地球學院將課堂搬到海上,設立“海絲學堂”項目,依托三千噸級現代化的“嘉庚號”科考船進行遠洋作業和訓練,開展“海上廈大”創新實踐培訓,創新科創實踐培養模式。

      …………

      然而,不管是什么樣的創新改革,不管以什么模式呈現,都是為了服務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一初心。教學模式創新的背后,是學校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深刻思考。

      緊盯國家所需

      每天早上九點,于婧雅都會準時到達公司,打開電腦,運用軟件搭建仿真電路,開始一天的工作。其實,于婧雅并非真正的上班族,她是廈門大學2021級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2019年,廈門大學成功入選首批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為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平臺與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龍頭骨干企業和產業園區聯合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探索實施“訂單式”聯合培養機制,即實行校內教師導師與校外企業導師雙導師,“課程學習+企業實踐實習+學位論文”三段式培養模式。“‘訂單式’的聯合培養,是希望從人才培養、項目需求、合作項目、共享平臺和聯合指導多個維度培養集成電路與光電產業急需的復合型、交叉型人才。”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平臺執行主任陳忠介紹。

      于婧雅便是這一探索的受益者。從去年9月起,于婧雅在拓爾微電子有限公司開展為期一年半的實踐實習。經過前三個月的崗前培訓,目前,她已順利進入了項目組,開始項目訓練。該項目將成為她的畢業設計。“在公司實習,有理論也有實操,定期召開的部門會議和學校組會一樣,有交流、有討論,更有答疑解惑,課題組和公司完美結合,這對個人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

      近年來,廈門大學深刻把握人才培養自主培育之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企業產業發展需求,一方面在專業設置上優化調整,近5年新增人工智能、基礎醫學等8個專業,撤銷一個專業;另一方面,學校不斷深化產教研融合創新,注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積極拓展與重點行業、校友企業開展招生培養試點,建立穩定的專業聯合培養示范基地,提高人才與需求的契合度。截至目前,學校共有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2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21個,省級專業學位研究室聯合培養基地11個,省級產教融合聯合培養基地5個,校院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近四百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