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7-07 13:47 原文鏈接: 參加學術會議尋找不足不斷充實自己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對于科研新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開闊眼界的機會。來自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生在參加完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后歸來有感——

      令人欽佩的獻身精神

      一次學術會議上,有一個科學家以味蕾為研究對象來研究人的味覺的報告引起了我的興趣。報告結束時,臺下聽眾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問他做試驗時用誰的細胞,他說用了自己的。

      這讓我想起我國著名病毒學家湯飛凡。他為了證實沙眼是由沙眼病毒引起的,居然把分離出來的沙眼病毒感染到自己的眼睛里,以此驗證自己的結論。

      還有Marshall為了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該菌為胃潰瘍的成因,喝下了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培養液,讓自身感染,最后終于糾正了前人對胃潰瘍的致病機理的錯誤認識。

      這些例子都說明如果想做一個出色的科學家,沒有一定的科研獻身精神是不行的。在我的理解里,獻身精神和老外常講的“focus”是一個意思,當你真的“focus”到一件事情上,也就會不知不覺地“獻身”到一件事情上。

      在參加論文展板環節的時候,當你走到一張展板前時,作者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如果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問。當你提出問題時,他們會很高興,并認真地解答。在交流中從他們的語言、面部表情中你會感受到他們對自己工作的興趣。

      PPT現在是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好的PPT可以讓科研工作者之間更好地傳遞信息。會上除了一些為協會打廣告的報告者們用的文字多一點,其他的演講者都用合適的圖與文字的比例來講解他們的工作,有的放入了動畫和他們科研中的工作錄像,有的則直接在電腦屏幕上手寫要點等等,這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方式。

      以后不僅要懂得做實驗,也要學習如何把自己的試驗講清楚,做實驗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積累圖片和錄像等資料。

      在聽報告時有些大師級人物竟然在認認真真地做筆記,比如莫耐爾化學感官研究中心的主任比徹姆教授,胡子都白了,坐在我們中間,和我們一樣,好像是一位正在學習的學生,這一點我非常欽佩。

      當然,在參加這次會議時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不夠投入

      在會后的聊天過程中,我發現這些科研成果背后的艱辛。王桂榮老師剛去國外的時候,每天要工作12小時以上,相比較來說,我的工作量要小得多,效率也低得多,自己定的計劃大多時候完不成,計劃本上一片叉號(完成的任務以√標記,完不成的以×標記),究其原因還是自己精力被別的東西吸引太多,所以以后要把自己沉到自己的工作中。

      鄒承魯老先生說過:在當前世界范圍內,科學研究競爭激烈的條件下,打打停停,斷斷續續工作,是不可能超越別人取得重大成果的。此外,在科學上要有所成就,特別是如果要有重大成就,需要一個人貢獻自己的全部生命,僅靠每周40小時工作而沒有廢寢忘食地全身心投入精神也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科學家的。對于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第二職業是不可想象的,我所遵循的格言是“業余愛好不可無,第二職業不可有”。

      我比較欣賞鄒承魯老先生這段話,但真正做到有些難,所以有的人成了大師,有的人則漸漸泯然眾人矣了。自己唯有努力向大師們學習,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英語功底還不夠

      有些報告自己沒有聽得很明白,以前在所里聽報告或跟老外交流時,因為時間沒有限制,所以他們都放慢了語速。在這次會議中,每位報告人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老外就會用正常語速甚至是快語速報告,這就使自己很不適應。但究其原因還是自己的英語功底打得不牢,聽到英文句子,總要在腦子中翻譯成中文才能理解,這就好像多了一個“中繼站”,反應當然慢了,以后要努力練習,撤掉這個“中繼站”。還有英文的詞匯量還是不夠,以后在這方面也不能放松。

      思維不夠發散

      在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研究者們用了不同的方法來研究味覺和嗅覺,如有個日本科學家,用機器人模仿昆蟲。所以有些奇思妙想需要發散自己的思維,而不僅僅是局限在自己的領域里。以前有位科學家說過,學科交叉的地方是可能出成果的地方。如何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可能比較難,但成功了可能就是令人振奮的工作。

      在會議上,自己也有些疑問,并且想提問,可是自己卻最終沒有勇氣舉起手來提問,最大的原因是怕自己的問題太愚蠢。天下沒有愚蠢的問題這個道理我也懂,可就是沒有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這是一個以后要解決的大問題。

      知識面狹窄

      在會議上,有很多關于脊椎動物味覺和嗅覺信號通路研究的工作,自己沒怎么聽懂。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覺得脊椎動物味覺和嗅覺信號通路與昆蟲的有差別,自己現在的工作主要在昆蟲上,所以平常就沒有太關注脊椎動物味覺和嗅覺信號通路,以至于好多專業詞匯不認識。從報告上看來,脊椎動物味覺和嗅覺信號通路與昆蟲的主體架構是差不多的,如昆蟲的觸角葉和脊椎動物的嗅球在處理各自信號的地位上是對等的。所以一方的研究對另一方也有指導意義,以后要注意惡補一下,不然就“營養不良”了。

    相關文章

    院士專家共話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技術

    日前,青島大學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共同舉辦“泰山名師講堂”,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通過網絡平臺“齊聚一堂”,共話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技術。此次活動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高天......

    《科學》關鍵發現:讓人癡呆讓人傻,這些小東西要擔責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此時此刻,我們身體中有數萬億的微生物正在繁衍生息,這些腸道微生物的存在也對人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少研究已經發現,它們的代謝產物、種群豐度,甚至不同微生物的組成比例都可以改變人......

    《科學》:模擬大腦的“語言交流”

    人類通過大腦認知世界,卻對認知世界的大腦知之甚少。原因之一是大腦有兩種“語言”(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目前人們可以“讀懂”大腦的“電語言”(讀取并解譯電信號),對其“化學語言”(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等化......

    2023十大科技趨勢:科學與技術“各打半場”

    “生成式AI的內容創作能力,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人類同等水平,達摩院預測,生成式AI將迎來應用大爆發……”“后摩爾定律時代,芯片領域正尋求新的突圍路徑,基于先進封裝技術的Chiplet(芯粒),可能......

    2022年業內大事件盤點top10,這些你應該知道!

    1月6日,默克公司宣布以約7.8億美元現金收購生物制藥合同開發和制造組織(CDMO)Exelead。Exelead專注于復雜的注射制劑,包括基于脂質納米粒(LNP)的藥物輸送,這是mRNA疫苗的關鍵組......

    成果兩登《科學》,洪山實驗室創新突破風正勁

    洪山實驗揭牌現場。通訊員匡敏攝“洪山實驗室成立以來,在前沿基礎研究領域和新品種培育方面取得諸多突破。”在日前召開的2023年湖北省科技工作會議上,湖北洪山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透露......

    分形子拓撲序和量子糾錯研究獲進展

    量子物態的研究是量子多體物理學的基石,并推動著現代技術的進步。當前,隨著量子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量子物態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潛在應用,例如,為量子計算機的設計提供有效的糾錯容錯方案。基于拓撲序(topol......

    2022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澳門首演

    12月28日,應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邀請,上海交通大學赴澳聯合舉辦“時代精神耀濠江”系列活動。“時代精神耀濠江”系列活動舉行  ......

    未來產業:初具發展條件,原創科技待突破

    12月29日,預見未來·把握未來——“未來產業展望”活動在京舉行。來自戰略界、科技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圍繞“未來產業——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議題,探討未來產業的未來可能。與會者認為,未來產業......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科學儀器產業發展論壇成功召開

    12月29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科學儀器產業發展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成功召開。本次論壇由廣州高新區管委會指導,廣東省麥思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主辦,暨南大學與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承辦。本......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