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7-28 10:09 原文鏈接: “雙控”之下,碳減排動力何來

    7月16日,全國碳市場啟動排放權交易一年整。一年來,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億元。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對于這樣的一份成績單,中國石化原董事長、黨組書記傅成玉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未來能源大會上表示,目前成交量還較小,企業主動性還不足。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則表示,要建立基于碳排放總量控制的碳市場,以提高其效能和水平。

    新政抑制“攀高峰”

    王金南透露,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多次會議提出加快建立碳排放雙控制度,即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并且政策需求“越來越緊迫”。

    碳排放強度是指每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05-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8.3%,超過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45%。

    但是,我國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需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相比于歐盟碳達峰至中和約70年的時間跨度,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緊、任務重。

    “實施總量控制是克服碳排放‘攀高峰’的有效機制。”王金南表示,相比于強度控制,碳總量控制具有更強的約束力和調控作用,尤其是可以設定明確的“天花板”,有效避免部分地區和行業出現“攀高峰”現象。

    他認為,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齊步走”,首先必須對電力,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提出總量控制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亦表示,從地區上說,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盡早達峰;從行業上看,鋼鐵、水泥等產業應該率先達峰。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轉型過程,政策系極強,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利,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杜祥琬說,通過加快推動技術進步和發展轉型,我國可以實現高質量的碳達峰和如期的碳中和。

    技術創新破解悖論

    國際能源署首席能源經濟學家Tim Gould在大會發言中表示,在巴黎協定締結之后的5年里,全球清潔能源投資每年僅增長2%左右,但2020年以來這一比例上升到每年12%。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領域發揮了主導作用。

    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構成中,中國車市約占據一半。在出口銷量方面,2021年中國市場對外出口近50萬臺電動車,領先于全球其他國家。

    “2021年一年我國電動汽車的銷售量幾乎達到了前10年的總和。”傅成玉認為,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從根本上說是由于我國堅持了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促使電動汽車行業實現高速發展。

    對于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之間存在矛盾的看法,傅成玉認為,“這是典型的二元論思維”,破解這一悖論,還是要將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作為切入點。

    對于減排最為困難的制造業和傳統能源行業,傅成玉提出兩條建議:提高能效和采用二氧化碳的回收儲存和利用(CCUS)技術。

    他指出,我國一些行業還在采用二三十年前的技術標準,因此節能潛力很大,并且最為簡單可行。“我們實踐過,通過投入把企業的能耗在3年里降低接近20%。”此外,二氧化碳回收、固化、利用技術也已經開始成熟。

    “在這個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無論投入多大都值得,都會比我們關煤礦、關電廠成本低。”傅成玉說。

    碳核算終結“貓捉老鼠”

    對于如何引導企業把功夫下在技術進步上,傅成玉呼吁加強碳排放的統計計算這一基礎性工作,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場做文章。

    “我們的碳排放主要來自于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但是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排了多少碳、是怎么排出來的,這為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帶來了盲區。”

    傅成玉指出,配額制不利于調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積極性。更有些地方和企業會“貓捉老鼠”:1-10月放開生產,到年底眼看不能完成指標了才開始關設備,甚至停工明年再開。

    王金南亦建議設立明確統一的排放量核算、考核要求,為碳市場提供清晰穩定的市場信號。

    實際上,國務院在《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已經提出要建立全國統一的碳統計核算方法。但傅成玉指出,各行各業、各個企業,甚至每條生產線的排放都不同,應由企業率先開展工作,開發相應的算法和統計方法。


    相關文章

    數字能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2023國際數字能源展近日在深圳舉行,全方位多場景集中展示全球數字能源領域前沿技術和應用示范成果。觀眾在展會上了解比亞迪推出的刀片儲能系統。搭載自主研發刀片電池實現電芯到系統一體化的新型儲能系統,可廣......

    泰達股份進一步拓展環保產業,最新收購兩企業!

    泰達股份6月29日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落實公司“雙碳”發展戰略,拓展生態環保產業,公司控股子公司泰達環保擬收購莘縣南一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簡稱“南一新能源”)75%股權,并擬投資建設山東省莘縣循環經濟......

    我國首個城市“雙碳”模擬器發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濟南市科學技術局協辦的“城市碳達峰碳中和高端戰略研討會”在濟南舉行。會上發布了我國首個城市“雙碳”模擬器,該模擬器將為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數值模擬技術平......

    助推雙碳戰略,中國綠色投資規模去年已達2.6萬億

    2023中關村論壇期間,“雙碳戰略與綠色金融”平行論壇于5月27日舉行。來自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知名企業和投資機構的代表,圍繞碳中和與綠色產業發展、儲能等綠色技術創新、碳市場與綠色投融資等議題展開深度......

    利用甲酸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材料

    鑒于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碳捕獲,即從大型排放源中封存二氧化碳,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已經發生了數百萬年,但其能力遠遠不足以補償人為的排放。甲酸鹽可以被設想為碳中性生物經濟的核......

    常溫常壓下實現二氧化碳的捕獲與釋放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劉波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徐強教授與國際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有前途的碳捕獲和存儲方法,首次用二氧化碳作為客體分子模擬二氧化碳水合物結構,使用廉價的硫酸胍與二氧化碳共結晶形成......

    監測“城市呼吸”,助力“雙碳”目標

    “城市和人一樣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黃建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

    中歐協副會長代軍楊:“雙碳”帶來中歐合作新機

    近日,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專題推介會暨中歐協會春季交流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會議期間,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以下簡稱中歐協)副會長代軍楊在接受《中國科學報》等媒體專訪時表示,在“雙碳”目標之下,......

    達能全球CEO:與中國“雙碳”行動同頻共振

    3月25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在北京舉行。在主題為“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方案”的分論壇上,達能全球首席執行官盛睿安(AntoinedeSaint-Affrique)分享了達能在應對氣候變化方......

    江桂斌:環境資源界融合智慧關注雙碳新污染物等

    時隔30年,全國政協再次新增界別。“新設‘環境資源界’有什么深意?”記者在兩會期間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