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9 歲。
主訴:全身多處皺褶部位暗紅斑半年。
現病史:患者半年前無意中發現雙側腋窩出現黃豆大暗紅斑,無自覺癥狀,未予重視。 此后皮損逐漸增多,逐 漸累及雙側肘窩、乳房下褶、臍窩、腹股溝等多個皺褶部位,自行外用多種藥物(具體成分不詳)治療,皮損未見明 顯好轉。 為進一步診治于 2019 年 6 月 18 日來我院就診。
既往史:既往體健,無慢性病史。
家族史:家族成員中無類似疾病患者,無其他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未發現異常。
皮膚科檢查:雙側腋窩、肘窩、乳房下褶、臍窩、雙側腹股溝等皺褶部位可見較多紅褐色扁平丘疹,約黃豆大, 部分融合成片,部分扁平丘疹表面覆有少許鱗屑(圖 1A~E)。 軀干,四肢其余部位及口腔黏膜未見類似皮損。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左肘窩皮損)表皮籃網狀角化過度,顆粒層楔形增厚,棘層肥厚,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 皮淺層可見帶狀分布致密淋巴細胞浸潤和色素顆粒(圖 2A、B)。
診斷:反向性扁平苔蘚。
治療:羥氯喹 100 mg 每日 2 次口服、0.1%他克莫司軟膏每日 2 次外用,治療 1 個月后皮損好轉,后失訪。
簡介:反向性扁平苔蘚(inverse lichen planus, ILP)又稱屈側扁平苔蘚,是一種少見的慢性炎癥性色素性疾 病,為扁平苔蘚的一種少見亞型,其發病率和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1]。 ILP 病變局限于皺褶部位,包括腋窩、乳房 下、腹股溝、其次是在肘窩和腘窩等屈側部位,皮損通常表現為紅褐色扁平丘疹。 本病需與反向性銀屑病鑒別。 反向性銀屑病又稱間擦銀屑病或屈側銀屑病,是銀屑病的一種特殊類型,其同 樣也主要累及腹股溝、外陰、腋窩、乳房下褶、臀溝及其他皺褶部位,皮損呈境界清楚的紅斑,其上覆少量鱗屑或 無鱗屑,皮損表面濕潤而呈濕疹樣變化。 其組織病理表現為表皮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棘層肥厚、顆粒層減少或 消失,真皮乳頭毛細血管擴張、迂曲、充血,延伸至乳頭頂部[2],明顯不同于 ILP 的界面皮炎改變。 關于 ILP 治療方法文獻報道較少,與其他局限性皮膚扁平苔蘚一樣,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是首選治療方法[1]。 Hoang 等[3]應用他克莫司軟膏治療 ILP 發現患者皮損改善,考慮到 ILP 的發病部位均為皺褶部位,本例患者外用 他克莫司軟膏并聯合口服羥氯喹治療 1 個月后皮損較前減輕。
參考文獻略。
來源:蔡海斌.反向性扁平苔蘚[J].臨床皮膚科雜志,2021,50(09):514+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