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加的夫大學教授蒂姆?沃爾什領導的小組于2009年最早發表了關于能抵抗幾乎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的論文。而近來引發關注的,是他們8月11日剛剛發表在英國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介紹這些細菌跨國傳播現狀的論文。
發現 NDM-1感染病例,竟有一百多例 “超級細菌”近來引發全球關注,英國因其科研人員主導相關研究和國內病例數量較多而成為這一事件的焦點。沃爾什的研究團隊研究了2003-2009年間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國的多重耐藥腸道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感染病例,試圖找出其中有多少涉及了NDM-1。最終他們確定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有143例NDM-1病例,但令人吃驚的是,在英國也有37例。
這些感染通常都用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來治療――這類抗生素的抗菌譜最廣,耐藥率最低,因此被稱為抗生素中的“撒手锏”,一般都是在其他藥物都無效的情況下才使用。讓醫生們擔心的是,NDM-1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也耐藥,并且可以在不同細菌之間轉移。
耐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基因已經廣為傳播。2009年,有一位瑞典女性在印度感染了耐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細菌,促使英國健康保護署(HPA)在去年年初發布了全國耐藥警訊。在這份警訊中,HPA警告說,耐藥基因武裝的細菌正在各國緩慢地積蓄起來,并列出了這些細菌感染在美國、以色列、希臘和土耳其的傳播。
有些醫生認為現在這種基因在印度傳播并不奇怪。印度德里的一位醫生對英國廣播公司說:”印度幾乎沒有藥物管制,抗生素使用很不合理。”沃爾什說,就在幾年前還極少觀察到這種基因,但現在已經快速地占據了腸桿菌科細菌感染的1-3%。
沃爾什說:“由于國際旅游、全球化和醫療旅行(由于西方醫療費用昂貴,所以一些西方人,尤其是印度裔,往往會到印度尋求費用較低的治療,這被稱為“醫療旅行”),(這種基因)現在有機會很快達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研究組認為由于有些患者到印度接受收費較低的外科手術,攜帶這種基因的細菌就搭在這些患者身上潛入了英國。
反響 印度官方抗議,惠氏被指操縱事件 沃爾什和托爾曼等人11日發表的論文關注了“超級細菌”在英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傳播情況,并將基因以新德里命名。印度官方因此文章將細菌發源地指向印度而正式抗議,印度醫學專家們對此非常不滿,稱上述研究成果有利益動機,暗示這是全球制藥巨頭惠氏的策劃。
NDM-1研究報告公布以來,首先激發的是各國對于“醫療旅游”的詰難。這無疑對近年來正大力發展醫療旅游的印度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并引起了印度醫療機構的強烈反彈。印度衛生官員公開表示,上述研究結果是“不科學的”和“出于經濟利益驅動的”。“抗藥性世界各地都有。用這件事情來編造一套說辭,并得出結論稱‘人們不要去印度’,不禁讓人感到某些地方隱藏著更大的利益。”印度Medanta醫院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納雷什?特雷漢(Naresh Trehan)博士表示。
而印度醫學生物協會主席查得哈德也認為,歐洲關于“超級病菌”發端于南亞大陸的結論并沒有得到確切證實。此次研究報告中的推斷,是不恰當的。
印度衛生部甚至指出,不僅“超級病菌”起源于印度的這一推論“沒有科學數據的支持”,研究人員也存在利益沖突,因為他們得到歐盟(EU)、維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和惠氏的資助。
實際上,研究報告中指出的,目前發現對“超級病菌”還暫時存在抗性的兩種抗生素之一的替加環素,正是由美國惠氏藥物公司最早開發的。新藥當年上市以后,2006年前半年,惠氏公司的替加環素銷售額就達到了2700萬美元。有專家估計惠氏在2010年的全球銷售額可以突破15億美元。外界認為,上述報告出臺或許會進一步助長惠氏替加環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銷售額。
對此,惠氏16日稱該公司一直為醫學方面的獨立研究做資助,但從未對其產生任何實質上的影響以妨礙其結果的客觀公正性。
對策 減少濫用抗生素,講究個人衛生 參與這篇論文研究的英國加的夫大學的馬克?托爾曼博士說,“超級細菌”的超強抗藥性來源于一個強悍基因,雖抗藥性超強,但致病性卻并不一定強。對個人而言,多洗手,注意飲食衛生是目前簡單有效的預防方法。但要從根本上對付“超級細菌”,重要的還是避免濫用抗生素。
NDM-1基因能產生一種酶,保護細菌抵抗beta-內酰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這些抗生素具有一個環狀結構,這個環狀結構能阻斷細菌的復制。而NDM-1基因產生的酶能破壞這個環,使藥物失效。
托爾曼說:“這是我見過的移動性最強的基因之一,它會使多種不同疾病都難以治療。”
托爾曼以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為例介紹說,我們所有人的體內都有大腸桿菌,還有約40%的人攜帶肺炎克雷伯氏菌。對一個健康人來說這并不會產生什么問題,即使這些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攜帶了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但如果這個人因手術發生血液或尿路感染,那么這些通常很容易用抗生素治好的病癥就變得棘手了。
由于“超級細菌”難以治療,對付它最好辦法是防御。對個人而言,托爾曼的建議很簡單:多洗手,注意飲食衛生,因為“超級細菌”仍然還是走“病從口入”的老路。
這位專家表示,對付“超級細菌”的治本之策還是減少對抗生素的濫用。自上世紀40年代以青霉素為代表的第一批抗生素誕生以來,人們日益依賴這種對付細菌的“神奇武器”。細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發生變化,逐步獲得各種抗藥性。
弗萊明
關于弗萊明:
偶然發現青霉素,引發一場醫療革命 青霉素是人們生活中很熟悉的一種常用抗生素。1928年,蘇格蘭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葡萄球菌被培養皿上的一塊霉菌所摧毀。這次偶然事件導致了20年后有奇跡般功效的抗生素類藥物的發展以及醫療的一場革命。
弗萊明19歲才學醫。經過補習,他終于通過十六門學科考試,獲得進圣瑪麗醫學院實習的資格。圣瑪麗醫學院的病理學細菌學教授頓特,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他的講課深深吸引著弗萊明。
1928年,弗萊明在檢查培養皿時發現,在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長了一大團霉,而且霉團周圍的葡萄球菌被殺死了,只有在離霉團較遠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長。他把這種霉團接種到無菌的瓊脂培養基和肉湯培養基上,結果發現在肉湯里,這種霉菌生長很快,形成一個又一個白中透綠和暗綠色的霉團。通過鑒定,弗萊明知道了這種霉菌屬于青霉菌的一種,于是,他把經過過濾所得的含有這種霉菌分泌物的液體叫做“青霉素”。接著弗萊明又把這種霉菌接種到各種細菌的培養皿中,發現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白喉桿菌等都能被它抑制。這極大地鼓舞了正急于找到一種治療化膿性感染藥物的弗萊明。經過一系列試驗和研究,弗萊明認為青霉素可能成為一種可以全身應用的抗菌藥物。
1929年,弗萊明發表論文報告了他的發現。但是青毒素的提純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這使這種藥物在大量生產上遇到了困難。
1935年,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僑居英國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質、分離和化學結構,終于解決了青霉素的濃縮問題。當時正值二戰期間,青霉素的研制和生產轉移到了美國。青霉素的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傷病員,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雷達并列的三大發明之一。
這一造福人類的貢獻使弗萊明、錢恩和弗洛里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青霉素的發現是人類發展抗菌素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直到今天,它仍是流行最廣、應用最多的抗生素正是青霉素的發現,引發了醫學界尋找抗生素新藥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