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6-27 14:44 原文鏈接: 發泡餐具重出江湖遇冷專家:不能一“解”了之

      14年前,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一道禁令,一次性發泡餐具從最開始的“白色革命”者,迅速淪落為“白色垃圾”,成為“過街老鼠”;

      14年后,白色污染陰影仍在,各類環保餐具依次登場,禁令又突然解除。從5月1日解禁后已過去兩月,便宜輕巧且地下交易一直存在的發泡餐具卻并未出現“席卷重來”之勢。

      解禁后的發泡餐具,為何難走回頭路?

      發泡餐具重出江湖遇冷

      “這種盒子用了六七年了,你說的什么禁不禁,我都不太清楚,反正一直都有賣,32塊錢一件。”6月20日,在長沙市下河街附近做鐵板煎豆腐生意的劉大姐告訴記者,她一直都在用曾被禁止、最近又解禁的一次性白色發泡餐具。“一件幾百個,具體多少沒數過,反正就幾分錢一個吧!下河街、高橋都有批發。”

      5月1日發泡餐具正式解禁,但記者走訪了下河街、高橋大市場發現,許多商家對此并不十分清楚,銷售上也沒有出現什么大的變化。發泡餐具樣品一般都被壓在了一堆餐盒的最底部,或者干脆沒有擺樣品。下河街一位老板坦言,他“好些年沒有進過貨了”,他說買發泡餐具的大多是小攤小販,但凡有點門面的餐飲店,現在都不用發泡餐具了。他是為數不多的知道發泡餐具解禁“新聞”的人,但目前也還沒有要進貨的打算,原因是“這個走得不好,一天銷售不了幾件,沒什么利潤,還很占地方。”

      記者在長沙天馬學生公寓、步行街等地調查發現,發泡餐具在許多小攤前隨處可見,但一般以盛放相對較干的實物為主。“這種煎豆腐有點熱,用泡沫盒子裝不燙手,那種透明塑料碗太燙了。”劉大姐將白色泡沫盒從中間撕開,當成了兩個用。不過,像臭豆腐、酸辣粉等食物,商販們則大多選用了紙碗等餐具,且暫時都沒有用泡沫盒的習慣。“泡沫盒子是便宜點,但人們現在都不太喜歡。”

      侯家塘金典咖啡廳服務員告訴記者,他們這里吃中餐的客人很多,也有不少打包的,一般提供兩種打包餐具,一種是與發泡餐具形狀類似的可降解環保餐盒,免費提供;另一種是碗狀的塑料環保餐具,收取一元錢一個。“很多人喜歡碗狀的,好裝、不漏。我們這里從來沒用過那種泡沫餐盒,看上去沒檔次。”

      實際上,對于發泡餐具,一般中高檔餐廳、酒店都明確表示,“不管禁與不禁,都不用。”而在一些中低檔餐廳,用量也相對較少,大部分是像金典一樣,給消費者提供兩種選擇,但即便是不收費的一次性飯盒,也是售價在一兩毛錢左右的可降解環保餐盒。

      顯然,從目前市場來看,發泡餐具解禁后,曾經風靡一時,成本便宜、輕便的發泡餐具,如今重出江湖,卻“潮流”不再。

      消費觀念是最大的“攔路虎”

      今年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進行局部調整,其中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意味著發泡飯盒正式“解禁”,可重回市場。

      同時,國家發改委對用聚苯乙烯原料制作的一次性發泡餐具是否有毒,作出相關解讀:對群眾最關心的毒性問題,委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國家相關標準做了毒性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符合《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樹脂衛生標準》(GB9692-1988)和《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89-1988)。

      國家發改委認為,遵照國家標準生產的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在使用合理情況下沒有安全問題,同時,可以回收利用,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

      解禁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媒體、專家以及行業內人士的議論,甚至有人稱,“白色浪潮”將重新席卷而來。但對于過去兩個月發泡塑料餐具低迷的表現,大部分人將其歸結為消費觀念的改變。

      14年前“禁白”,曾因餐盒的成本問題引起餐飲界的強烈抵制。當時國家發改委給出的關鍵理由,是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造成了“白色污染”,但并沒有對其安全性作出否定。在經過后來的一些爭議、討論、新聞炒作,人們對這種白色泡沫的東西逐漸有了抵觸心理。同時,由于缺乏權威機構的及時解讀,以及發泡餐具的長期被禁,更加深了市民對它“不安全”的印象。

      在天馬學生公寓附近,大學生小張說,他就比較排斥發泡餐具。“據說它們在高溫下使用時不安全,再說,這種東西不可降解,埋在地下幾十年都不會分解,也不環保。”許多市民對泡沫盒子是否有毒更是心存憂慮。

      事實上,關于聚苯乙烯對人體是否有害的爭議,從這種材料于上世紀60年代一誕生就開始了。美國、日本、歐洲及我國臺灣地區都曾對此做過多次專題研究,最后都給出了“無毒”結論。但這種無毒論,卻并未消除消費者的疑慮。

      有專家認為,在食品安全備受關注的今天,消費者對“環保”、“健康”一類詞眼的敏感度迅速提升,心理底線也變得十分脆弱,對很多信息都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同時,環保餐具雖然造價成本相對較高,但在質地、款式乃至手感上,都大大勝過發泡餐具,消費者寧愿多花一元錢為餐具買單。

      一位從事過一次性發泡餐具生產的企業負責人表示,消費者不認可是最大的阻礙,如果消費者重新接受了這一產品,市場潛力肯定是有的。

      專家:發泡餐具不能一“解”了之

      從記者實地走訪的情況看,發泡餐具解禁后,使用量并沒有明顯大幅回升。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對它的未來仍然很看好。“隨著政策的逐漸明朗,以及后期相關回收、補貼等政策的完善,發泡餐具的確有席卷重來的可能。”湖南先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王鍇說。

      “發泡餐具的解禁,根本原因應該還是在于它的難以替代性。”王鍇認為,發泡餐盒原料的消耗量僅是非發泡飯盒的1/4,且具有特殊耐油、抗水和保溫隔熱性能,性價比相對較高,這些都是其他材料無法比擬的。當時禁止是因為餐具不可降解而產生污染,并非材料本身有問題,一次性發泡餐具從性能、性價比來說都是被市場接受的。

      不過,發泡餐具從地下走入陽光,如何確保解禁之后的安全合法生產,給消費者一個健康的保證,也是眾多專家與消費者更為關心的問題。

      中科院環境科學博士謝國勇表示,這些年來國家一直在推“可降解餐具”,但實際上推行10余年依然舉步維艱,同時,一些不合格的“假環保餐具”卻大行其道。對于發泡餐具來說,目前的解禁與無毒解釋,也都是基于正規原材料和生產工藝之上的。但10余年來的地下市場,許多不良廠商為了謀求利益最大化,使用廢棄劣質材料作為原料,如此生產出來的產品,安全與健康實在難以保障。

      記者走訪了解,不同材質、樣式的一次性餐盒的價格從1毛錢至8毛錢不等,塑料含量、密封性、是否分格等,都是影響價格的因素。長沙市面上出售的發泡餐具價格則一般在7、8分左右。而在記者詢問的商家中,幾乎沒有人能說出不同價格產品的差異,當問及品牌時,回答則是“這些東西沒有人關注什么牌子。” 商家們也都不愿意透露他們的進貨渠道。

      “如果只是單純的放開市場,卻不在引導市場上有所作為,這樣一‘解’了之是不負責任的。”謝國勇說,相對國外來說,我國在發泡、廢棄塑料行業的回收再生產等體系上還很不成熟,而要使發泡餐具走上正規化道路,就必須有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扶持,更需要對市場的積極引導。

      在這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經驗。如在德國,各企業必須有自己產品的特定商標,并建立了嚴格的回收體制。要保證自己的產品垃圾不會流入街道市面垃圾系統,不會對社會造成新的白色污染。在日本,要求民眾在使用過后將發泡餐具送至特定回收點,在送之前還要清洗干凈。日本和韓國都有專門針對一次性發泡餐具回收的立法,另外一些國家則要求發泡塑料行業對一次性發泡餐具自行處理。

      “在歐美國家,發泡餐具還在外觀、功能上有所改變,添加高分子材料,可吸收牛肉等的血水,比較流行。”謝國勇表示,基于我國民眾的“白色恐懼” 心理,發泡行業當務之急是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回收補貼等機制。此外,廠商還需針對市場不同的需求,在發泡餐具顏色、款式、功能等方面多下些功夫。

    相關文章

    用綠色替代方案擊退“包裝刺客”

    兩包零食包裝費近10元、18元麻辣燙外賣包裝費6元、13元奶茶打包費4元……近日,“包裝刺客”在網絡上引發熱議。除了虛高的打包費,外賣的一次性包裝材料還存在不可降解的問題,引發的“白色污染”將給人類的......

    國務院:加強回收利用治理白色污染

    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環境問題,“塑戰速決”成為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針對塑料污染問題,筆者提出八項對策,加強回收利用,變廢為寶,綜合治理,協同解決白色污染和資源化利用等問題。圖片來源于網絡從源頭減少塑料袋等......

    餐盒環保標準漸成焦點

    隨著在線外賣市場的擴張,一次性飯盒使用成為大眾關注焦點。最近,有媒體報道稱,來自艾媒咨詢統計顯示,2016年在線訂餐用戶規模達2.56億,按照每人每天訂購一份外賣計算,其中至少分別產生2.56億個餐盒......

    震驚!人類已生產83億噸塑料

    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人類已經生產了83億噸塑料,其中的大部分成了廢棄物,被置于垃圾填埋場或散落在自然環境中,造成的污染問題不容忽視。研究人員呼吁,應對......

    新疆治理“白色污染”有法可依

    眼下正值新疆春耕時節,農田地膜銷售也進入新一輪高峰期。而從今年5月1日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治理農田“白色污染”將有法可依。日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

    限塑令施行7年形同虛設白色污染問題待解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塑料袋對于現代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了,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節假日期間,塑料袋的使用更為集中。雖然我國在2008年6月1號出臺了“限塑令”,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超......

    大慶查扣五萬條有“毒”打包袋4000個“毒”餐盒

    近日,大慶高新工商所對轄區餐飲行業打包袋,進行了一次集中整頓。整頓時間,持續一周。結果,有5萬條餐飲打包袋,以及近4000個“毒”餐盒,被查扣。有毒打包袋可致癌大慶人,愛吃辣。麻辣燙、米粉、米線、土豆......

    發泡餐盒仍然無標可依:違法廠家使用廢料進行生產

           如今,不少上班族為了中午省事,都選擇叫外賣,讓餐館送餐吃,而大多數小飯店為了節省成本,使用的都是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

    解禁近一年發泡餐具懸疑未解

    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下稱發泡餐具)從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從此,這一曾經的白色污染罪魁禍首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又光明正大地重返......

    安徽專項整治減少白色污染嚴把市場準入關口

    集貿市場一直是“限塑”整治的薄弱環節,市場內違規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的現象時有反彈。記者日前從省工商局獲悉,為減少“白色污染”、推進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工商部門將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一次對塑料購物......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