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7-14 18:10 原文鏈接: 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完成第300個科考潛次任務

    7月10日18點15分,“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精準著陸母船“科學”號A架作業平臺,這標志著“發現”號ROV圓滿完成第300個海洋科學考察潛次任務。

    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潛次任務,中科院海洋所工程技術部共派出船載實驗室支撐人員21人,組建“發現”號ROV作業組、地球物理作業組、操控支撐作業組以及后甲板作業組,王傳波擔任船載實驗室主任,周文正擔任技術負責人。“發現”號ROV作業組由5人組成,周文早擔任團隊負責人,該團隊對標國際一流ROV技術隊伍,逐步成長為目前國內深海科考ROV應用實力最強的團隊之一。

    “發現”號ROV以深海生物、冷泉熱液、地質勘測、水文探測為主要作業任務,可在深海復雜海底情況下,準確高效地進行綜合探測與海底取樣。

    “發現”號ROV團隊結合豐富飛行和操作經驗,與科學家深入交流,圍繞深海探測與取樣科學需求,先后完成雙4K超高清攝像系統、雙T4七功能機械手等一系列升級改造,設計研發了基于ROV的大體積生物取樣器、沉積物柱狀取樣器、水體取樣器和大容量分格取樣框等多類原創性深海原位探測及取樣工具,作業方式和作業效率不斷改進提高,單潛次采樣數量及平均作業時間不斷刷新國內外紀錄,幫助科學家真正將實驗室搬入海底,提升了我國深遠海調查能力,助力我國深遠海探測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記者了解到,自2014年以來,“發現”號ROV搭載母船“科學”號已累計執行17個科考航次,在“科學”號甲板、機艙等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形成高效強大的整體作業保障能力,累計海上作業800余天,運行近3500小時,最長潛次連續水下作業時間達70小時,取得大量海底生物、巖石、水體等樣品,獲得深海影像資料多達20TB,水下定位、深海理化參數以及水下作業記錄等數據超過20G,發現了海底“黑煙囪”、新海山等眾多驚喜。

    本航次前,“發現”號剛剛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科考任務,首次成功脫離“科學”號母船,與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 號考察船“合體”開展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現了人員與設備共享,為今后開展海洋調查裝備共享與服務發展戰略奠定了基礎。

    相關文章

    秦嶺綜合科考:多領域、多學科進行系統性研究

    秦嶺山脈,位于我國中部,地跨甘肅、四川、陜西、重慶、河南、湖北六個省份,它既是我國南方和北方地理、氣候的分界線,也是長江黃河水系的分水嶺,有“中央水塔”之稱。一直以來,我國對于秦嶺的科學研究從未止步。......

    80后教授一作: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在旁人眼里,祁第是一個很“瘋狂”的人,從不按常理出牌。從小不好好讀書,后來隨便讀了個地方普通大學。就在親戚朋友都以為他畢業后會接手家里的生意時,他突然“覺醒”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985高校,并拿下了博......

    長江江豚科考:首批發現的江豚群中有“小朋友”

    2022長江全流域江豚科學考察已進入第二天。科考隊在宜昌葛洲壩附近江面,發現了此次考察的首批江豚群。20日中午,中國漁政020科考船行駛至宜昌葛洲壩附近江面。觀察員在船體左側發現了江豚的身影,多頭江豚......

    2022年度南海大深度聯合科考取得重大成果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深海所獲悉,由“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組成的聯合航次在南海北部取得重大成果,共發現文物標本66件。科研人員介紹,本次科考在2000-3000米深度的海底發現1處水下文物點和3處......

    青藏科考:勇攀地球第三極科考高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對揭示環境變化機理、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2022年......

    讓更多人認識南極——李航

    冰雪覆蓋、極端寒冷——在南極這片人跡罕至的冰封大陸上,充滿了未知和神秘。對“90后”博士李航來說,南極卻像是“世界盡頭的家”。從2014年到2020年,他參加了中國第31次、32次和36次南極科學考察......

    江源科考發現升溫3攝氏度或將致高原植被退化

    以近3年平均氣溫為基準,當氣溫升高3攝氏度時,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地區的高寒草甸植被將出現覆蓋度降低、物種密度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難以逆轉的退化風險。這是江源綜合科學考察最新的實驗結果,揭示出氣溫變化對......

    從“登山科考”轉為“科考登山”

    “以前是登山隊帶著科考隊,現在是科考隊帶著登山隊。”日前在科技部與中科院聯合舉辦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學術交流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珠峰科考總指揮姚檀棟指出,本次科考實現了從“......

    二次青藏科考,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上下求索

    青藏高原緣何成為生物多樣性演化中的重要樞紐?在考古與遺傳視角下,青藏高原人群有怎樣的起源與演化歷史?青藏高原隆升與植物多樣性進化有怎樣的關系……“以前我們關注演化歷史的問題,但現實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

    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生命故事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組織召開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學術交流會議(第三場)——生態安全屏障與生物多樣性科考成果學術交流,相關部門、地方和科考隊代表出席會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