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點,素來被大學生視為校園里的“硬通貨”,但部分學生“為績點而內卷”的現象,也一度引發教育界擔憂。
日前,北京大學一則績點改革消息在網絡刷屏。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下簡稱生科院)從2022年春季學期開始,就在部分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取消績點考核,采用“等級制”進行成績評定。北大生科院副院長王世強表示:“學生將精力投入到把成績從90分提高到97分這件事上是得不償失。我們取消績點,改成等級制,正是為了減輕大家的課業負擔,優化時間利用。”
大學績點制改革,能否就此讓大學生“退卷”?一石激起千層浪,討論隨之升溫。
“績點為王”的局面,何以出現?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分析,全國高校之所以普遍采用績點制,最初是為了方便不同學校、專業的學生考評學習效果。如今,績點在學業評價之外,還承擔了部分篩選功能,影響到評獎評優、保研、出國深造等。
滬上高校一位大學輔導員也告訴記者,學生在大學階段的表現,往往也是社會認可一名職場新人最便捷的辦法。“對一些用人單位來說,績點是最直接的篩選標準。”
“績點為王”,愈演愈烈,也衍生出不少怪象。比如,有的學生為了實現前三年的績點相對更高,硬生生將一些難度較大的“硬課”留到大四再修;還有的學生絞盡腦汁,查閱各種攻略選“水課”,只為刷績點。
某高校金融學專業大學生小林直言,大學生苦績點久矣。為了不落人后,早從大一入學,同學間就流傳著選課評分手冊,為的就是避免出師不利,遭遇績點“滑鐵盧”。
“績點本來是為了評價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效果。但在單一結果導向和評價體系下,績點卻異化成了唯一的評價標尺。”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發現,這一定程度上催化了部分高校學生拼命搶“水課”的怪現象。“大學生都是成年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徐飛說,“績點為王”的現象也在引發教育界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學習觀,在校園重塑良好的學習風氣。
不同的評級體系下,利弊如何?
記者了解到,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也都曾嘗試過對績點制進行改革。例如,2015年5月,清華大學就曾全面改革學業評價體系,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起,用A、B、C、D、F等12檔等級記錄學生的成績。
再以華東師范大學為例,學校從2003年起就推出了等級制,而目前,該校對本科生采用三種成績記錄方式,分別為百分制、五級制和三級制。百分制即為傳統的100分制度,其中,60分為及格線;五級制分為優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三級制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但無論采用哪一種記錄方式,學生的最終成績均轉換為等級制。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躺平。“學校根據各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將學習重點放到核心課程上。”華東師大教務處主管林德龍舉例,諸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基礎課程,學校目前仍采用更精細的百分制,助力學生夯實基礎。
“績點制的一大特點在于精細,但有時候,過于精細也會帶來評價不夠科學的問題。”在樊秀娣看來,不同專業、不同課程,應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例如,一些人文社科專業、校企合作項目以及一些學科競賽上,成績差個一兩分,并不能完全體現學術水平的差異。如果單純按照績點劃等級,反而會導致學生被0.01分綁架,失去了沉下心來做學問、搞科創的勁頭。
“大學的教育,是育人為本的教育,理應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徐飛說,當前,眾多高校大力發展通識教育,就是希望引導同學們不要被分數過度捆綁,要舍得拿出時間拓展學術視野,領略“無用之用”的魅力。
績點改革,怎么改更科學?
固然,取消績點制在一定程度上能給學生“松綁”,引導學生更關注學習效果,而不是只盯著考試和成績。但也有專家指出,簡單取消績點制,并不能直接解決教育功利主義和“績優主義”的問題。
“我并不贊同高校完全取消績點制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樊秀娣認為,如果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沒有全面改革,依舊采取“量化指標加一加”的方式評價學生,那么從績點制換到等級制,等于換湯不換藥。高校用等級評定代替過去的精細化打分,其積極意義在于讓部分學生不需要再為了總成績提高一兩分而陷入“內卷泥潭”,但也不能簡單理解為采取相對模糊的評分體系就一定有利于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打牢基礎是根本。由此觀之,尤其對于一些基礎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學生對一兩分之差的錙銖必較,也未必是矯情,而是一種科學態度和專研精神的體現。”樊秀娣說。
還有專家建議,可在現有學業評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學生評價體系,包括對獎學金、保研資格、就業等配套評定和考核標準進行同步優化。學校和教師應當從“結果導向”轉向強調“過程評價”,而要做到這些,高校任重而道遠。
近日,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及香港大學三所香港高等院校圖書館、出版社聯合發起“開讀”(OpenBooks HongKong)先導計劃已正式上線。據“開讀”網站介紹稱,該計劃是香港首個......
總投資約31.5億元、可容納在校生1萬人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島國際校區,最終沒能落地。據合作方青島西海岸新區官方的說法,該項目受限于教育部對高等院校異地辦學政策的影響,原定的辦學計劃無法實施。這并非個......
2024年6月,為了積極響應并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重要決策部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與教育部聯合發布了《教育領域重大設備更新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指......
關于高等學校設置事項的公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暫行)》等有關規定,經第四屆江西省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考察和......
近年來,教育領域,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趨勢日益明顯,并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熱潮。這其中,澳大利亞大學的數字化及人工智能教育一直以其卓越的研究能力、學習者滿意度和就業成果享譽全球,由此帶動了澳大......
各有關研究生培養高校: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根據《江蘇省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精神,省教育廳遴......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孟凌霄孫滔35歲生日前夕,博士二年級的蔣欣猛然意識到,自己“失去了95%的機會”。她開始近乎瘋狂地查找各個高校的招聘信息,現實比她想象的嚴峻得多:即使在地方普通院校,博士招聘也限......
世。1986年出生的宋凱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的博士、博士后,2019年他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到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曾有消息指出,宋凱生前為申請科研項目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他所在的學院......
近期,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即將啟動。服務國家戰略、為國選才的“強基計劃”試點高校正陸續進行校考,將在7月5日后在提前批次開始前完成錄取。“強基計劃”將在提前批之前錄取清華、北大等高校......
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等四部門關于組織申報2024年度福建省高校產學研聯合創新項目的通知省內有關高校:為促進我省高校之間優勢互補和協同創新,加強人才、技術、資源整合,共同服務我省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