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神岡探測器正在搜尋物質和反物質間的差異。
為何宇宙中充滿了物質而非反物質是物理學的最大謎題之一。現在,日本的一項研究或許給出了答案:中微子這種亞原子粒子在物質形態和反物質形態的表現不同。
在近日于美國芝加哥舉辦的高能物理國際會議(ICHEP)上,日本科學家表示,還需要收集更多數據才能對此理論進行確認。
“你可能打賭這種不同存在于中微子中,但直言我們能看到它還為時尚早。”西北大學理論物理學家André de Gouvêa說。
即便如此,這一發現似乎增加了中微子研究的興趣。這種廣泛存在但難以捕捉的粒子,似乎是揭開眾多物理學之謎的關鍵。
在粒子物理學領域,20世紀70年代建立的標準模型久經考驗而屹立不倒。但上世紀90年代,有一種粒子公然挑戰其規則,它就是中微子。根據理論,中微子不具有質量,但1998年,物理學家利用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發現中微子具有質量——盡管不足電子的十億分之一。
參與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NOvA中微子實驗的物理學家Keith Matera稱,從那時開始,世界各地的中微子實驗如雨后春筍一樣冒出,而且科學家也慢慢意識到,或許可以這一粒子為突破口獲得新的發現和解釋。“它們是標準模型中的缺口。”他說。
根據大爆炸理論和粒子物理理論,在宇宙誕生之初,能量轉化為同樣多的正物質與反物質,這兩種物質相遇會發生劇烈爆炸,轉化為能量,并歸于湮滅。可是目前宇宙中的天體均為正物質,沒有發現反物質天體。物理學家觀察了一些物質粒子和反物質粒子,如K介子和B介子的行為差異,但并不足以解釋物質為何會超越反物質,取得支配地位。
一個答案可能是超重粒子在宇宙誕生初期采用不對稱的形式衰變產生了更多的物質。一些物理學家認為,中微子的一種超重“親戚”可能是“幕后推手”。根據這一理論,如果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現在表現得不一樣,那么,其更古老的對應物也應該存在類似的不平衡,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物質比反物質多。
為了測試這一想法,日本東海—神岡中微子實驗(T2K)的研究人員探究了物質和反物質中微子的差別,分析了在3種“味”之間振蕩的差異。中微子有3種: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根據量子力學,不同的中微子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人們稱之為中微子振蕩。
他們從位于東海海邊的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向295公里外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發射出一束μ子中微子。研究人員計算出了在此過程中有多少電子中微子出現——這是μ子中微子變成另一種中微子的信號。隨后,他們使用一束介子反中微子重復了這一實驗。
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Konosuke Iwamoto在出席ICHEP時表示,兩束中微子的表現略有不同。
該研究團隊預測,如果物質和反物質的行為沒有差異,那么,他們將在探測器內發現24個電子中微子和7個電子反中微子——因為反物質更難生成和探測。
但結果他們發現了32個中微子和4個反中微子。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物理學家、T2K實驗成員Chang Kee Jung說:“這表明物質和反物質的振蕩方式不一樣。”
但Jung還指出,盡管T2K和NOvA實驗提供的初步結果都表明了同樣的觀點,但迄今為止的觀察可能只是概率事件,如果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行為表現一模一樣,科學家們也有1/20的機會(2西格瑪)看見這樣的結果。
因此,科學家需要更多數據對這一信號進行驗證,T2K本輪實驗將運行到2021年,屆時它將獲得5倍多的數據,但該研究團隊將需要大約13倍的數據,才能將統計置信度提升到3西格瑪。
為了收集更多必需的數據,T2K團隊提出將實驗延續到2025年。不過,與此同時,他們也打算通過與NOvA合作,以加快搜集數據的速度。
NOvA實驗從費米國家實驗室發射一束中微子到810公里之外的位于明尼蘇達州北部的一座礦井下,并將于2017年發射反中微子束。Jung提到,這兩個團隊已經同意聯手對數據進行分析,到2020年,得到的數據的統計置信度有望達到3西格瑪。
不過,要想達到宣布某些數據為“一項發現”所需要的統計置信度5西格瑪,可能需要新一代的中微子實驗。
無論如何,物理學家幾乎以年為單位獲得各種中微子研究突破,Gouvêa表示,“對于粒子物理學而言,這種變化是非常快的”。
丹麥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報道了對反氫原子自由下落的直接觀測,提示反物質和普通物質受到的引力相同。相關研究9月27日發表于《自然》。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描述了引力的效應,提出至今已得到大量......
數百年來,科學家利用望遠鏡捕捉宇宙光子來進行天文觀測。今天,他們有了新的選擇。中微子有著如幽靈般極強的穿透力,可輕松逃逸極端、致密的宇宙和天體環境而不改變方向,有助于科學家揭曉劇烈天體過程背后的機制,......
磁阱底部掉落反氫原子示意圖。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當你扔下反物質時,它會飄浮還是下落?甚至有沒有可能逆向上升?《自然》雜志27日發表一項粒子物理學研究稱,歐洲......
經過十多年的搜尋,位于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測器終于發現了來自銀河系內部的高能粒子。這一發現為了解宇宙射線如何塑造宇宙打開了一扇窗。銀河系的圓盤在每種波長的光中都非常明亮,尤其是在伽馬射線中,伽馬射線......
從可見星光到無線電波,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通過銀河系發出的各種頻率的電磁輻射來觀察它。科學家們現在通過確定數千個中微子的銀河起源,揭示了銀河系的獨特圖像。基于中微子的銀河系圖像,是第一張由物質粒子而不是電......
國際天體物理學合作項目“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的研究人員29日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說,他們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挖掘“冰立方”的觀測數據,探測到了來自銀河系平面的中微子信號。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的基本粒子,在......
4月24日,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分會宣布,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和韓國中微子實驗(RENO)合作組,獲2023年度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獎。頒獎儀式將于8月2......
費米實驗室的MINERvA實驗利用NuMI光束,首次使用中微子而不是光作為成像工具對質子進行了精確描述。原子核的組成部分,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和膠子組成的,它們相互之間有強烈的相互作用。由于這些相互作......
據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官網20日報道稱,該校物理學家主導的“前向搜索實驗”(FASER)首次探測到粒子對撞機產生的中微子,此前該團隊曾觀察到6個中微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此次新發現有望加深科學家對中微子的......
據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官網20日報道稱,該校物理學家主導的“前向搜索實驗”(FASER)首次探測到粒子對撞機產生的中微子,此前該團隊曾觀察到6個中微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此次新發現有望加深科學家對中微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