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第2組患者
患兒,2歲,足月出生。臨床表現:①顏面基本對稱,額部突出,眶距增寬,口裂呈向下弧形。②舌系帶短,分葉舌,舌尖結節,多發性異常齦系帶,附麗于牙槽嵴頂處,左側上側切牙與第二前磨牙間可見牙槽嵴骨性凹陷,右側下頜側切牙未萌,左側下頜乳側切牙已萌,下唇異常系帶附麗于下頜第一乳前磨牙近中,雙側上、下頜牙槽突裂,不完全腭裂。③無指趾異常。④多普勒彩超顯示無多囊腎。
患兒母親,31歲,主要表現:①顏面雙側不對稱,額部突出,眶距增寬,鼻翼軟骨發育不良,雙側口角向下,口裂呈向下弧形,粟粒疹;②舌系帶短,分葉舌,舌尖結節,上、下頜多發性異常齦系帶;③多普勒彩超顯示多囊腎(圖3B);④無指趾異常;⑤非近親婚配,家族中無類似病例,無誘因流產史3次。
1.1.3第3組患者
患兒,2歲,臨床表現為①顏面部基本對稱,額部突出,眶距增寬,鼻尖扁平;②分葉舌,舌尖結節,舌系帶短,多發性異常齦系帶,雙側下頜乳側切牙缺失,牙槽突裂,不完全腭裂;③食指尺向側彎;④多普勒彩超顯示無多囊腎;⑤患兒為抱養,家族史不詳。5例患者均無智力、聽力障礙。
所有臨床特征見表1。
1.2治療
患者入院后,經體格檢查、常規化驗、胸片、心電圖及腹部彩超檢查,排除手術絕對禁忌證,全麻下分別行腭裂修復術(3例)、舌尖結節切除術(4例)、分葉舌畸形整復術(5例)、舌系帶矯正術(4例)、齦系帶矯正術(5例)、前庭溝加深術(5例)。
2.結果
結合患者病史及臨床特征,5例患者均診斷為OFD1,2例母親患者合并多囊腎,3例兒童患者未見多囊腎。圍術期無意外及并發癥,術后舌形態良好,前伸正常,齦系帶及前庭溝形態好,腭裂切口愈合好,軟腭動度良好,腭咽閉合功能正常。舌尖結節病理報告為舌錯構瘤(圖4)。
3.討論
3.1分型與病因
口-面-指綜合征最初由Mohr在1941年報道,因其臨床表現復雜,有14種分型,尚有5種未明確分型。但Bruel等認為,可依據臨床和突變相關性將OFDS分為OFD1、OFD4和OFD53種主要亞型。目前基因學研究已經證實OFD1是一種X連鎖顯性遺傳疾病(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p22上的Cxorf5是致病基因。迄今已在OFD1中鑒定出128種基因突變,50%為移碼突變,這種隨機失活的個體差異可以解釋OFD1臨床表現的多樣性。OFD1臨床特征的發病機制與原發性纖毛功能異常有關,而異常的顱神經嵴細胞遷移和分化可能是OFDS口腔頜面缺陷的病理原因。
3.2OFD1的臨床特征
OFD1的臨床特征包括①口腔畸形:常見多發性齦系帶和牙槽突裂,異常系帶從頰黏膜延伸至牙槽嵴,造成牙槽嵴凹陷;50%以上伴不同程度的腭裂;分葉舌,舌系帶短,約30%出現舌錯構瘤;牙畸形包括先天性缺牙(最常見)、多生牙、牙釉質發育不良、牙列畸形、咬合錯亂。②面部畸形:上唇正中假性裂、小下頜、額部前突、眶距過寬(約33%),瞼裂下斜、鼻翼軟骨發育不全(約65%)。③指趾畸形(12%):常見短指、并指和小指斜指,其他手指橈側或尺側彎曲,復拇趾(50%),多指(1%~2%)。④結構性腦異常(多達65%):包括腦內囊腫,胼胝體發育不全和小腦發育不良,尤其是小腦萎縮者可伴有癲癇發作和共濟失調,約50%可伴有輕度智力障礙或學習障礙。⑤多囊腎(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此類患者可伴肝、胰腺和卵巢囊腫。⑥其他:中耳炎,毛發異常(約20%),粟粒疹(10%),先天性心臟病。
本組病例證實OFD1表型的復雜性和可變性,受累個體不會表現出OFD1的所有臨床特征,但口腔表現較為一致。2例成年女性均出現PKD,符合以往報道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