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晉祠博物館圣母殿前的螺旋柏。(資料圖) 高雨晴 攝
24日從晉祠博物館獲悉,“千年古樹無損檢測技術”項目通過驗收,在不損害古樹的情況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其檢測,為古樹健康生長制定復壯方案,為太原乃至北方地區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提供參考。
西周周柏、東周長齡柏、漢槐、北齊雀巢槐、隋槐、唐槐、明銀杏……在千年皇家園林晉祠,匯集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古樹。尤以周代柏樹等古樹填補了晉祠宋代之前實物例證的空白,對晉祠乃至太原的歷史研究和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圖為“齊年柏”,與難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稱為“晉祠三絕”。(資料圖) 高雨晴 攝
“千年古樹無損檢測技術”項目,是2019年由晉祠博物館申請、太原市文物局策劃、山西省文物局組織、山西省科技廳審定的科研項目,被列為2020年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經過兩年的項目實施,超額完成各項任務指標,利用PICUS彈性波樹木斷層畫像診斷裝置和TRU樹木雷達等無損檢測技術,掌握了5株千年古樹的樹干空腐情況及根系分布情況,通過土壤理化性質檢測分析及土壤微生物Biolog功能多樣性分析,為古樹健康生長制定科學有效的復壯方案。
圖為晉祠博物館王瓊祠前的銀杏樹,距今有500年的樹齡。(資料圖) 高雨晴 攝
晉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應用先進科技,在不損害古樹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全面檢測,完成古樹的健康診斷和安全評估,研究結果為制定古樹保護方案提供依據,為太原乃至北方地區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提供參考。
據2021年太原市古樹名木資源普查資料顯示,晉祠博物館現有古樹名木147株,其中一級古樹50株(千年以上古樹30株)、二級古樹25株、三級古樹39株、后備古樹33株。此外,還有后續古樹100余株,是太原市最大的古樹群。
本報訊(記者劉蘇雅)今天,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系列展覽正式開放預約參觀。中心現設有中華科技文明展、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展、“郵票與科技”主題展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主題展覽。國家科技傳播中心位于奧林匹克公......
關于發布《吉林省科技專家庫管理辦法》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長白山管委會教育科技局,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管委會科技局,各縣(市)科技管理部門,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規范吉林省科技專家庫管......
近日,國際頂刊《自然》雜志發表了百度在生物計算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并以“加速預覽”(AcceleratedArticlePreview,AAP)形式快速發表。這“待遇”與當初DeepMind提出Al......
六月,是夢想騰飛的季節,是考場征戰的日子;2023年6月8日,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積極響應中國科協、科技部號召,組織開展2023年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第二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
近日,由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與華南理工大學哲學與科技高等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哲學與科技高層學術論壇在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舉行,論壇以“當代科技詮釋學與科技前沿的哲學問題”為主題,旨在對當代......
近日,中國老科協舉辦“高擎精神火炬助力自立自強”老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報告會。中國老科協副會長孫建國宣讀了2023年度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獎的獎勵決定,授予王輝等10名同志中國老科協獎“突出貢獻獎”......
作者:曹玉濤(洛陽師范學院副院長、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技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策源地,近年來不斷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在服......
5月21—23日,2023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在北京開幕。本次展會設假肢及矯形器、康復訓練設備等5個展區,展覽面積2.5萬平方米。來自中國、德國、美國、日本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十年。十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躍升,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實力發展同步壯大,科技賦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科技創新推動引領現代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