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核細胞也稱古細菌(Archaebacteria):是一類很特殊的細菌,多生活在極端的生態環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無核膜及內膜系統;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質的合成、核糖體對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細胞的相似、DNA具有內含子并結合組蛋白;此外還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細胞也不同于真核細胞的特征,如:細胞膜中的脂類是不可皂化的;細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質為主,有的含雜多糖,有的類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極端嗜熱菌(Themophiles):能生長在90℃以上的高溫環境。如斯坦福大學科學家發現的古細菌,最適生長溫度為100℃,80℃以下即失活,德國的斯梯特(K. Stetter)研究組在意大利海底發現的一族古細菌,能生活在110℃以上高溫中,最適生長溫度為98℃,降至84℃即停止生長;美國的J. A. Baross發現一些從火山口中分離出的細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環境中。嗜熱菌的營養范圍很廣,多為異養菌,其中許多能將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極端嗜鹽菌(Extremehalophiles):生活在高鹽度環境中,鹽度可達25%,如死海和鹽湖中。極端嗜鹽菌的細胞壁由富含酸性氨基酸的糖蛋白組成,這種細胞壁結構的完整由離子鍵維持,高Na+濃度對于其細胞壁蛋白質亞單位之間的結合,保持細胞結構的完整性是必需的。當從高鹽環境轉到低鹽環境后,一方面細胞壁蛋白解聚為蛋白質單體,使胞壁失去完整;另一方面細胞內外離子濃度平衡打破,細胞吸水膨脹,最終引起胞壁破裂,菌體完全自溶。
極端嗜酸菌(Acidophiles):能生活在pH值1以下的環境中,往往也是嗜高溫菌,生活在火山地區的酸性熱水中,能氧化硫,硫酸作為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極端嗜堿菌(Alkaliphiles):多數生活在鹽堿湖或堿湖、堿池中,生活環境pH值可達11.5以上,最適pH值8~10。[5]